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文化 >> 花道 >> 正文

日本人的花道精神:从“死狂”到“物哀”

作者:佚名  来源:现代摄影网   更新:2017-5-18 10:43:00  点击:  切换到繁體中文

 



不过,樱花这一国粹意义,日本人也是逐渐自觉的。


当樱花从山野进入庭院时,一开始并未获得浮华的贵族趣味的赏识。奈良时代梅花优越,因为梅花是舶来品。贵族的视野飘洋过海,从小岛进入大陆,追随唐朝文化。因此,在他们的眼里,只有想象的梅花,反而忽略了身旁的樱花。梅花开在唐诗里,清幽、高贵、华丽,遣唐使把诗带来,梅花便随诗而来,诗的意境和盛唐气象,也一并传来,就这样,梅花和唐诗,一起开在了岛国上。


日本国土本无梅花,贵族们开始多从唐诗里感受梅花,竟然咏梅成风。《万叶集》卷五有“梅花之歌三十二首”,诗人大伴旅人咏梅诗曰:梅花纷落,如天飞雪。又歌曰:梅之花在梦中语,我想那是风雅的花呀,纷纷落我酒杯里。借了诗人的歌喉,梅花入梦、入酒,这在当时是很风靡很时尚的文化追求。


从《万叶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人萌发了四季意识。《古今集》问世的时候,一种四季转换的季节感诞生了,这种季节感不是基于农时之需,而是趋于都市化的贵族趣味,或宫廷风气,是对四季的纯粹审美。通观《万叶集》,有梅花诗百余首,而樱花诗却只有40余首。到了《古今集》里,樱花诗增多了,达到百余首,而梅花诗仅20余首了。比起梅来,樱花断然居首位。诗人吟樱咏梅,一增一减,可见贵族的趣味之变。


贵族的趣味,跟着文化价值的取向走。平安时代,日本本土意识觉醒,文化价值欲从唐化中挣脱出来,首先表现在樱花的本土意识抬头。


樱花在本土神话里显灵了,花开表示神意,日本人开始用樱花卜问吉凶;当樱花飘落时,日本还有“镇花祭日”节,祈祷落花安息;春天来了,樱花作为田神来访,是“田打樱”的春耕时节,首先是农民进入春山在野樱树下聚餐观花,迎接春耕。


这一风俗,在平安朝,从山野进入宫廷,每年的樱花满开日,举行樱花宴,形成了“花见”节日。据说,嵯峨天皇首创春天赏花飨宴,开了宫廷“花见”的先例。此例一开,贵族的趣味为之一变,由惯性的咏梅,转向自觉的赏樱。吉野山的樱花怒放时,天皇亲自莅临,被花迎接,被花目送,从山脚到山顶,数万株樱花,一步步先后次第为天皇开放。


樱花,因为落花纷纷如吹雪,为贵族们所爱,成了贵族之花,赏樱花也与农耕脱离,成为风雅之事。因为贵族们的咏叹,为樱花赋予了诸多浪漫的气质,诸如凭吊、叹息、悲泣、激动、欣喜。樱花,花期短暂,多为7天,满开只有一日,开时相偎,簇拥而来,谢时同去,一时纷纷,齐开齐落,似云水流逝。诗人西行法师吟曰:我愿春之际,死于花之下,于释迦涅槃望月日。落樱之美,诱人祈望向死,这种“物哀”之叹,从此绑定了日本人的一生。日本本土文化,也因樱花而开始自立。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化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上一篇文化:

  • 下一篇文化: 没有了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从《蜜桃女孩》看日本流行文化

    起源于中国端午节的日本儿童节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日本相扑樱

    赚钱不易 日本和尚为养家而奔忙

    “樱花二胡音乐会”在日本名古

    被日本取走的中国传统文化 已成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