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众参与 生活垃圾处理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广大居民也是重要的参与方。然而,居民自身的利益、企业的盈利目标及政府的行政权力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误会、矛盾和冲突。其一,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选址难以在民众中达成共识。1971年,东京发生垃圾战争事件,江东地区的民众反对东京政府将垃圾集中到江东区海湾焚烧的做法,垃圾填埋场和焚烧厂难以落地,因为当时未经分类的垃圾焚烧后导致了严重的大气污染与卫生问题。江东市民与区长发起抗议活动,最终形成“排放者负责制”,即垃圾的来源地负责处理该地区的生活垃圾,拒绝将垃圾转移到其他地区。其二,政策法规的不断调整和细化过程容易让民众产生混淆或误解。日本的垃圾分类制度几经变化,1930年,东京曾将垃圾分为厨余垃圾和非厨余垃圾,1973年,垃圾分类变为可燃垃圾和不可燃垃圾,1974年,广岛提出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资源型垃圾、大型垃圾及有害垃圾五种分类。此后,1993年开始回收瓶罐,1994年回收大型垃圾,1997年回收塑料饮料瓶,2002年起设立荧光灯管定点回收,导致民众对垃圾分类概念的理解变得模糊不清。其三,多种改进政策的推进和落实难以得到百分之百的民众配合。尽管政府可以指定详尽的规则、提供完善的配套设施,但无法细致地监管每一项政策的执行程度,而且,这些政策性的违规处罚措施往往太过强硬,很难得到民众的拥护和理解。因此,在政府、企业、民众之间,需要一个民间组织来平衡三方利益、传播和解读政策变化、帮助居民建立环保理念改变生活习惯、落实各项政策,而这个民间组织就是日本的居民自治会。 四、居民自治会 日本的居民自治会,又称町内会,是以家庭为单位按居住地组成的街坊组织,与国内的居委会类似。在西方国家,只有主动加入才会成为某一组织的成员,但在日本,只要居住在某地,就会自动成为当地自治会的成员。每个自治会规模在180—400户家庭,在人口稠密的东京,自治会管辖面积不过几百平方米。自治会负责人由选举产生,任期两年。负责人大多是当地新闻人,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由于并不是正式的政府机构,自治会组织本身不能享有中央政府的补贴,其主要收入来源于居民缴纳的会员费,部分收入来自林地、山地、湖泊等不动产,少量来源于政府资助(比例低于十分之一)。 1991年,日本国会在《地方自治法》附则中,正式确定了自治会的民事主体地位,表明了政府向民间让渡管理空间、下放权力的意向。此后,这一社区居民组织被纳入现代社会制度,日本的社区逐步从无序状态走向良性治理。在8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自治会渐渐形成了沟通民众意愿、辅助政府政策推行、服务民众生活这三项社会功能。在生活垃圾处理上,其主要作用体现在:首先,自下而上代表居民利益,同政府和企业展开对话;其次,解释相关政策变动,监督和辅助政府政策的落实与细化;第三,在小区中进行环保意识的宣传,普及环保教育;第四,在资源回收和处理企业与居民中建立沟通合作的联系。 原标题:日本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联动机制的主要经验 |
日本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联动机制的主要经验
文化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相关文章
日本独居女性的晚年,或许是我们的未来
日本人为什么喜欢二手货?
日本人拥有“元气100岁”的长寿秘诀是什么?这一点很多人没想到
垃圾分类,我们该向“清洁之国”日本学什么
遭遇"老后破产"不知为什么活着 日本独居老人有多惨
走进最真实的日本:人民的素质很高,但更多的是冷漠!
日本普及垃圾分类的实践与启示
日本垃圾分类的另一面
日本是怎样打赢『垃圾战争』的
日本的垃圾分类真是个“技术活”
日本和尚可以娶妻生子,还很受日本女孩欢迎,这是为什么呢?
日本 抱团养老:独居老人的别样生活 生活丰富 每月一次“周末沙龙”
电影《千与千寻》关于现代日本社会的反思
日本垃圾分类处理经验:资源化利用是趋势
我一个死宅,在日本乡下找到了家
看美国、日本、德国对垃圾分类咋要求
【评论】为什么日本人人是洁癖
日本的生活真的让人羡慕吗?看完很是让人意外
日本人为什么这么爱干净
日本经验:垃圾分类的“他山之石”
带你走进最真实的日本,看看日本的街道和生活状态!
世园会日本展园园艺文化融入“绿色生活”
长寿的噩梦:日本老后破产
日本天皇的奢华生活:1700名佣人,年薪25亿
日本地铁里的人生百态,和你想象的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