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出现复苏,2010年上升为每月6000~7000亿日元左右。但是,由于日本大地震,2011年4月跌至2150亿日元,比金融危机后还低。下跌原因如前所述,主要是因为生产设备破损、产业链断裂。此后,随着设备的修复,出口逐步复苏,6月以来每月达到6000~7000亿日元左右,差不多恢复到2010年的水平(7月至10月受泰国洪水影响,8月生产下滑,但出口并没有减少太多)。
那么,日本的出口整体上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了吗?事实上还没有,原因有两个。
首先是汽车出口没有复苏。从图表中可以看出,乘用车出口受金融危机影响大幅减少,出口额只达到高峰期的一半,这是由于对美国出口大幅减少造成的。乘用车出口远没有恢复到2007年以前的水平,由此可以说,日本汽车行业尚未完全复苏。
其次是汇率。金融危机前,日元贬值很多。而目前看来,日元恐怕再难贬值到当时的水平,反而可能持续升值。
因为这两个原因,日本的出口最多只能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八成左右。而大地震后还多了两个不利因素,使得日本出口进一步减少。
一是电力制约。尽管大地震后,生产厂、产业链迅速修复,但仍受电力制约,导致产业发展遭遇瓶颈。制约不仅仅体现在可用的电量,还有电费上涨等质的问题。造成电力制约的根本原因是对核电发电的限制,许多目前停止运转的核电站恐怕难以再度启用。
二是生产基地不断向海外转移的影响。日元不断升值,加之受地震影响,电费上涨,日本国内生产条件持续恶化,日本制造业向海外转移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日本国内出口的很大一部分,已经被其海外基地的生产所取代。
以上是基于供给角度的分析。
从需求角度来看,2009年初以来,日本出口的增长部分主要是对中国的出口。但是,随着中国经济软着陆,未来的市场需求难以预料。因而,日本出口的增长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预计进口将因发电用燃料进口增长而继续增加

进口方面,受原油与天然气等矿物燃料进口增加的影响很大。如图表4所示,矿物燃料的进口在2009年2~6月处于谷底,此后不断增长。


进口额增加主要是因为矿物燃料进口量的增加及价格的上涨。从图表5、图表6中,原油与天然气的进口额与进口数量的变化便可以看到这一点。原油和天然气的进口额在2009年1~5月处于谷底,此后持续增加。进口量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因此,进口额增加主要由于进口价格有所上升(这期间日元不断升值,因此按照美元计价的价格上升,要在日本国内消化)。
但是,仔细观察,原油与天然气还是存在差异。也就是原油进口数量长期看呈现减少的趋势,而天然气进口数量在地震后则剧增。同时,在金额上,原油进口额在地震后几乎稳定,而天然气进口额增长明显。
那么,今后进口数据会怎样变化呢?2011年3月前进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原油价格大幅上涨,虽然目前原油价格上涨有所停顿,但是其未来价格走向依然不明朗。另外,伴随着核电发电向火力发电的转变,对天然气的需求带动了进口的增长。
3万亿日元贸易逆差已成事实
地震后迅速下滑的汽车生产正在复苏之中。因此,与2011年相比,预计这一部分的出口将会增加,但另一方面,矿物燃料的进口有可能持续增长。同时,根据全球资源价格的变化,其他资源、粮食等的进口也可能增长。因此,预计日本的贸易收支状况并不会好转。
对图表3与图表4进行比较,可以预测日本的贸易收支。从2007年的平均数来看,日本出口每月为7万亿日元、进口为6.2万亿日元左右,每月贸易收支为约8000亿日元顺差、年顺差约为10万亿日元;2008年夏至2009年初,原油价格飙升、出口剧减,出口和进口变动较大;2010年出口逐渐复苏,原油价格趋于稳定,进出口均相对稳定,每月出口约为5.6~5.7万亿日元、进口约为5万亿日元,贸易收支为每月6000~7000亿日元顺差、年顺差约8万亿日元。
大地震后,随着汽车生产不断复苏,日本的出口恢复到了2010年的水平。但由于燃料进口增加,进口额上升,因而日本贸易收支变为年3万亿日元的逆差。
预计未来日本每月出口不会超过5~6万亿日元,进口则可能因发电用燃料的进口增加而进一步增长。因此,预计日本的贸易逆差将会从3万亿日元进一步扩大。
中国贸促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供稿 编译:王喜文
译自:2012年2月7日【日本】diamond.jp 上一页 [1] [2]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