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文化 >> 宗教文化 >> 正文

日本佛教教育初探

作者:张玉姣  来源:佛学研究   更新:2010-6-23 13:47:31  点击:  切换到繁體中文

 

一、日本佛教教育的历史概述

公元6世纪,佛教从中国传入日本,对日本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佛教在教育方面所起的作用,可以追溯到奈良时代(710—784)。当时以天皇为首的统治者非常重视佛教,佛教被用来提高天皇的权威,巩固中央集权。佛寺担当了传教和教育、研究的双重职责,其教育与研究以佛教义理为主。平安初期(794—1192)的828年,日本空海和尚在京都创办了“以一切种智、了知一切法、培养菩提心”的“综艺种智院”。空海早年留学唐朝长安学习佛法,回日本后得到天皇的支持在日本宣传真言宗。他本人擅长诗文书画,是“日本三笔”之一。空海的“综艺种智院”招请僧俗教师讲授佛教及儒道二教。而且,针对当时学校只面向贵族上流社会开放的教育制度,他提出无论道俗贵贱,都可以入学受教。招收平民子弟入学,给予他们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机会。这对后世日本发展平民教育有很大的影响,在日本教育史上也占有特殊的位置。

镰仓时期(1185—1333),带有日本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发展迅速,另外还从中国传入了禅宗的临济、曹洞二宗。随着禅宗的传入和发展,中国的程朱新儒学(理学)也传入日本,为以后日本儒学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江户时期(1603—1867),幕府提倡僧人专心研究教义和修行。出师、僧阶升级、担任住持等都与修学的资历密切结合。因此,这一时期佛教各派都很重视兴办教育事业,以满足宣传教义,研究教理,培养人才的多种需要。各宗掀起了办学之风,有些宗派在大的寺院办学。各宗建立了许多名称不同的教学设施,如净土宗的“檀林”、真宗东、西本愿寺两派的“学寮”、“学黉”、日莲宗的“谈林”、曹洞宗的“栴檀林”等。各派都出了一些著名的学僧,对本派所奉的教义在理论上进行解释、论证、使之进一步系统化和深化。各派对修学的内容、修学的顺序与阶段、修学的时间及所获得的学位都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其中一些学校,在近代发展为大学。

另外,江户中期以后对人的尊重和人本身是平等的观念日益发展,平民教育得到提倡。此时,在寺院发展起来的寺子屋成为进行平民教育的主要教育设施。寺子屋发源于室町时代后期(15世纪),是寺院开办的专门为平民子弟开设的初等教育机构。当时,寺院已经开始实行一定的世俗教育,许多武士家庭和少数平民家庭把子弟送到寺院。到了江户时代,武士子弟纷纷前往学者的私塾和幕府或藩设立的学校就学,只有平民子弟仍在寺院学习。因当时的大寺院主要致力于培养僧侣,实施这种世俗教育的一般是一些小寺院。随着庶民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就学儿童大量增加,小寺院已经难以全部容纳。为此,一些武士、浪人、神官、医生和有能力的庶民等开设了实施初等教育的民间教育机构,这些民间教育机构也被称为寺子屋。教育内容重视实用,进行读、写、算的教育。儿童通常六七岁入学,学到十至十三岁开始当学徒,学习年限一般为四五年。寺子屋的学费是“随意”交纳,即没钱人家可以送一盒饼干或扇子聊表心意,农家也可以送自家栽培的新鲜蔬菜,有钱人家才包红包。学费一年仅收两次,这也是“随意”。当时的老师算是一种“义工”,老师的回馈是世人的“尊敬”。而平民对孩子的教育观念则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公益回应”,有钱人家多包一点的话,没钱人家就不用担心孩子将来会是个文盲了。寺子屋在日本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治维新后日本普及小学与幕府末期寺子屋的繁荣发展密不可分。“明治五年颁布学制,以后在很短的时期内能够在全国开设小学,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江户时代寺子屋(私塾)的普及。”幕府末期全国共有1万5千余所寺子屋。在江户等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区,儿童的就学率就很高,据统计,1848—1860年,江户的平民子弟就学率已经达到了86%,一般小商店店主以上的家庭,其子女几乎100%都上了学。寺子屋实际上起到了某种社会教育工作的功能。

明治时期除寺子屋向近代的小学校转变以外,在幼儿教育领域还出现了“佛教保育”。在幼儿园和保育所里进行佛教教育,统称为“佛保园”,其教育称作 “佛教保育”。1879年(明治12年)6月东京成立的福田会育儿院是日本佛保园的开端。此后,各地逐渐设佛保园。1929年,全国佛保园的联络机关“佛教保育协会”成立。战时一度瘫痪,1950年重建“日本佛教保育协会”。现有佛教系保育所2560所,幼儿园1696所,总计4256所。仅真宗本愿寺派承办的佛保园就达1000余所,曹洞宗、净土宗、真宗大谷派也均在500所以上。在现代的佛教宗立大学中还专门设有佛教保育专业。另外,明治后期开始创立的星期日学校是佛教教育机制的另一形式。1905年(明治38年)正式出版教材《佛教修身课本》。1911年(明治44年)高楠顺次郎编出《统一佛教星期日学校教案》。1931年至1935年是佛教星期日学校的大发展时期,战时蒙受很大损失,战后重有起色。1962年“全国青少年教化协议会”成立,着力于星期日学校的复兴、发展工作。日本佛教星期日学校已有2693所,较战前增长55%。其中真宗本愿寺派名列榜首,有794座。

纵观日本历史可以发现佛教界办教育的传统由来已久,而且佛教教育的范围也不仅仅局限在寺院的出家人,而是广泛深入世俗社会,乃至大力推进了平民的教育。日本现代的佛教宗立大学多数都能找到其在古代的根源,可见佛教界办学对日本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日本当代佛教教育的特点

(一)办学历史悠久,宗派一脉相承

如上所述日本佛教界自古就有兴办教育的传统,而且各宗各派都比较热衷办学。追溯历史,现在很多佛教兴办的学校大都可以在古代找到它们的前身或源头。很多佛教宗派在古代创办的“学林”、“檀林”历经时代的变迁非但没有消失反而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大学。

现在日本的佛教大学有31所,短期大学51所。佛教几大宗派都有自己的大学,其中真宗系大学共11所,居诸宗之首。另外还有各宗合办的大学。

真宗创办的大谷大学、龙谷大学历史都比较悠久。大谷大学位于京都,起源于1665年(宽文5年)东本愿寺子弟的修学道场“学寮”,迄今已有300余年的办学历史。1896年曾称“真宗大学”,1901年始采取文科大学的体制。1922年改称“大谷大学”。龙谷大学也是由真宗本愿寺派在京都创立的,最早始于1639年西本愿寺内的“学寮”。1875年正式成为本派的宗立学校。1922年发展为综合大学规模,称“龙谷大学”。

曹洞宗创办的驹泽大学地处东京,其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1592年曹洞宗在江户骏河台设立的“学林”。1657年,中国的名僧陈道容曾将其命名为“施檀林”。1890年更名为“曹洞宗大学林”,1905年称“曹洞宗大学”。1913年校址迁至东京的驹泽地区,1925年更名为“驹泽大学”。该校以 “信、诚、敬、爱”四纲为建校方针,贯穿着始祖道元“身心学道、行学一如”的观点。爱知学院大学地处名古屋,是曹洞宗于1934年初创办的专科学校。 1950年发展为短期大学,1953年开格为四年制综合大学,主要传授禅家理论。

位于京都的花园大学起源于1872年临济宗妙心寺派创办的“般若林”。1894年为妙心寺派的普通学林高等部。1934年为临济学院专门学校。 1898年在京都市右京区花园木什北町建筑新校舍。1903年,普通学林改称花园学林。1907年花园学林改称花园学院,设置高等部。1911年,花园学院高等部改称临济宗大学。1934年,临济宗大学改称临济学院专门学校。1949年升格为花园大学,并设置佛教学部(系)佛教科,1964年又设置佛教福祉学科。1966年,佛教学部(系)扩展为文学部(系),其中包括了佛教学、社会福祉、史学、国文等多门学科。1986年,专门开设了国际禅学研究所。

日莲宗系的立正大学位于东京。起源于1580年创设的“檀林”,后几经扩建,至1904年发展为日莲宗大学,1924年改称立正大学。现设佛教、文学、经济和经营4个学部,包括宗教学、佛教学、哲学、史学,英文、国文、社会、地理、经济、经营10个学科。学校的新生入学式和毕业结业式都举行法会。毕业会之后,佛教部学生还要举行向佛祖报告毕业的仪式。逢宗祖创宗纪念日、佛诞日、涅磐日、法难日时,佛教部学生要停课参加法会,其他学科的学生可自由参加。

净土宗系的佛教大学位于京都,其建学历史可追溯到日本江户时代于增上寺开设的“净土宗檀林”。1898年扩大为净土宗专门学院。1949年据新教育法令,改称佛教大学,由2个学部6个学科组成。文学部有佛教学、国文、英文、教育等四个学科;社会学部有社会福利、社会学两个学科。

真言宗系的高野山大学设在和歌山县高野山金刚峰寺,由高野山真言宗创立。1926年为高野山大学,1952年设大学院(研究生院)。单一学部文学部设密教学科、佛教学科和人文学科。人文学科又分为哲学、社会学、国文学、英文等四部分。其研究机构是密教文化研究所。

828年,日本空海和尚在京都创办的“综艺种智院”也发展成为现在的“种智院大学”。办学方针秉承了“综艺种智院”的宗旨,1898年为真言宗的高等中学校,后发展为真言宗京都大学,1949年改称“种智院大学”。是单学科大学,佛教学部佛教学科只设佛教学和密教学课程。

另外,还有诸宗联合兴办的大学——大正大学。大正大学现校址分在东京、琦玉两地,为净土宗、天台宗、真言宗丰山派、真言宗智山派三宗四派联合创办。因建于1926年的大正年间,故称大正大学。佛教学部佛教学科包括佛教学、梵文学、天台学、真言学和净土教学;文学部包括哲学、史学、文学、社会学学科,设西洋哲学、宗教学、日本史、东洋史、英美文学、日本文学、社会学、社会福利课程。两学部出版的学术刊物有《大正大学研究纪要》、《大正大学大学院研究论丛》。研究机关是综合佛教研究所,发表《研究年报》。校内的宗教活动有每星期三的15分钟法会和5分钟的法话;6月第一个星期三的“佛陀会”,佛诞、成道、初转法轮、涅盘等节日的纪念法会,暑假以各本山为基地,开办“夏期研修道场”等。

足利工业大学位于枥木县足利市。其前身是17个佛寺于1925年创办的“足利实践女学校”。1948年发展成月见丘高等女子学校。1960年开始增设男子部,1967年称足利工业大学。设有机械工学科、电气工学科和建筑学科,是北关东工业地区的开发研究中心。

佛教诸宗还创办了多所女子大学。女子大学主要有真宗本愿寺派创办的“武藏野女子大学”(东京)、“京都女子大学”(京都)、“相爱女子大学”(大阪);真宗大谷派创办的光华女子大学(京都)、大谷女子大学(大阪)。

以上考察了几所当代日本佛教大学的历史沿革。可以说这些学校大都历史悠久,尽管历经时代的变迁多次更名或移址,但其传承从未中断过。从创办伊始到如今发展为现代化的综合大学,他们始终与各自的佛教宗派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二)教育内容丰富,僧俗兼容并包

日本佛教学校在教育内容上并不仅局限于佛门僧侣教育,而是既有佛教教义、佛教理论的专门传授,又开设多项符合现世社会职业需要的一般学科,体现出很强的社会适应性。

战前的日本宗立大学,实施近似单一的佛教教育。即使设立一般学科,人数也很少。整个校园的宗教气氛很浓,学生自身的佛教信仰及对佛教教义的理解水平相对较高。

战后,这一状况发生很大变化。各大学相应扩充规模,不仅加强了佛教学科,而且着重增加文、法、经、商、理等一般学部。前者多是僧籍出身的学生;后者以在家学生为主。由于学生成分的改变,在家学生的激增,对佛教的认识、理解和关心程度也有很大差别,甚至有的学生存有误解与偏见。针对这种情况,各宗立大学的教育基本分两个方面。佛教学科和宗门学科的学生以树立坚定的信仰,培养良好的僧风,提高佛教宗门造诣为目的;一般学部的学生以主攻各领域的专业知识为主,佛教教育为辅,他们可以自由地有选择地汲取佛教信仰和知识。

在佛学教育方面佛教学校多自订教科书,教授内容一般包括释尊传记、宗祖传记、宗祖语录、经典与说教、佛教与文化等项内容。另外还设有佛教音乐、佛教绘画等课程。其突出特色是校内环境佛教色彩浓郁,各处悬挂佛像、宗祖像、名号、曼茶罗;设有宗教道场、宗教图书馆及有关佛教的视听设备。学校定时定期举办佛事。如每日的早、晚课,每周的晨礼,定期参拜本山,邀请本宗僧侣讲法话,在佛教节日如佛诞日、成道日、涅磐日、宗祖诞辰日及忌日等举办法会。而且,开学式、毕业式的宗教气氛也很浓厚。

在一般学科教育方面,为提高学生的适应社会能力、工作就职能力,某些职业如看护、商业、经营管理、技工、保育、调理等列入主要教育内容。女校教育则以家政、裁剪、服务、烹饪、牙科卫生为主。除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同时侧重依据佛教精神的人格陶冶和道德培养。如意志、情操、理性、道德、习惯、社会等的教育以及针对交通事故频生的“尊重生命”的安全教育,培养人类丰富情感、提高艺术修养的音乐教育等等。

真宗系的大谷大学所授课程有真宗学科、佛教学科、哲学科、史学科、社会学科。该校每早上课前20分钟,都要作早课,学生可自由参加。作为学校的传统,每月28日亲鸾上人的“命日”,都要举行纪念演讲,由学校教授轮流担任。真宗系的龙谷大学设文学部,包括佛教、哲学、文学、史学、社会学等学科。佛教学科除教授真宗学外,还有唯识、华严、天台等教学。战后增设经济学部、经营学部、法学部及短期大学。近年新开设理工、社会两学部,开创了佛教大学设理工专业的先例。每日上课前有15分钟的修行课。新生入学时要参拜本山,每年要召开数次宗教讲演会。亲鸾诞辰日及校庆日,学校停课,举行各种佛事活动。真宗大谷派还于1976年建立了名古屋音乐大学,这是一所为提高艺术的鉴赏、创作能力,多方位造就人才的专科高校,主要设器乐、声乐、作曲等专业。

曹洞宗系的驹泽大学现包括佛教学部、文学部、经济学部、法学部、经营学部,教授国文、英文、地理、历史、社会、经济、商业、经营、法律、政治l0个学科课程。所设的“耕云馆”每日定时举行音乐法会。学生还要在校内的坐禅堂参禅。曹洞宗的爱知学院大学由文学部(宗教学科、心理学科、历史学科)、法学部、商学部(商学科、经营学科)和牙科学部组成。另外还有经营研究所、商品学研究所、语言学研究所及电子计算中心。地处仙台市的东北福利大学,以培养专门社会福利事业家为办学宗旨。1962年为四年制大学,有社会福利、产业福利、社会教育、福利心理学等学科。1976年增设大学院和社会福利学研究科。净土宗系的佛教大学1967年开设大学院,1989年增设教育学部,将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幼儿教育和音乐教育理论列入主要课程。学校每朝15分钟传统的 “朝贺法会”,佛教学科生必须出席,一般学生随意参加。学校除在佛教节日举行法会外,法然诞生日的“法然上人圣日法会”受到格外重视,佛教大学及净土系的各校学生都要参拜总本山知恩院,参加音乐法会。另外,学校还每年一次为在家学生举行授戒会。由净土宗僧长谷川良信(1890—1966)创立的淑德大学位于千叶市。长谷川良信是一位佛教社会事业的实践家、教育家。他曾长年在大正大学社会事业科任教。1924年开设大乘女子学院,奠定了今日大乘淑德学园之基础。1965年又创其上层教育机关淑德大学。这是一所只有社会福利学部社会福利学科的单科大学,以培养立志于人类开发、社会开发的专门人材为教学宗旨。

由日莲宗支派日莲正宗新兴教团创价学会于1971年在东京创办的创价大学历史虽相对较短,但影响力很大。其办学宗旨基于池田大作的“尊重人性主义”,以“进行人性教育,开发英知、培养最高人性”作为一切教学的基础。创价大学现设经济、法学、文学、经营、教育5个学部,包括经济、法律、经营、英文、社会、教育、儿童教育7个学科。

以上是对日本几所佛教宗立大学学科设置的介绍,在教育内容上日本现代的佛教大学大多数实现了从僧侣单科教育向僧俗并存的多学科教育的转型。体现了日本佛教学校随着时代的变迁对社会的适应性。而这种适应性也表现得很有原则,学校的宗旨依然遵循着佛教的教义,佛教教育也依然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即使是修习社会学科的在家学生在佛教气氛浓厚的学校环境里也受到了佛教思想的熏陶,这对他们将来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及走上社会后的为人处事也会产生有益的影响。可以说在现代日本佛教大学里佛学教育与世俗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为现实社会培养了实用性人才,又使得佛学教育发扬光大。其良好的社会效果及社会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三)教育体制完备,研究队伍庞大

随着佛教组织经济实力的增长,各宗所建的各种教育设施遍及日本的都道府县,拥有自幼儿园直至大学的庞大教育网络。学校规格可分为大学、短期大学、专修学院、高等学校(高中)、中学校(初中)、小学校及一些职业专科学校。

幼儿时期的佛教教育在“佛保园”里进行。青少年时期的佛教教育机构有小学、中学、高校。已工作的社会人还可以到星期日学校学习。现在由佛教界创立的小学有l0所,占宗教系小学校的11%,私立学校的6%;中学校44所,占宗教系中学的21%,私立学校的8%;高校113所,占宗教系高校的34%,私立学校的9%,总计其教育设施占全宗教私立学校的26%,私立学校的8.6%。其中,属真宗本愿寺派、大谷派、净土宗、曹洞宗、日莲宗较多。

为振兴佛教教育,日本佛教各宗还成立了促进学校间相互交流的机构。如真宗本愿寺派组织龙谷综合学园,并设宗门学校委员会,其宗旨是贯彻宗教教育方针、发挥本宗学校特色;联络及协调各校的关系。曹洞宗的“宗立学校振兴会”着重从发扬各校校风,交换有关情况,推进各校教职员的相互交流与提高,辅导各校的学生以期提高本宗的教育水平。

宗立大学既是佛教界实施综合教育的高等学府,又是从事佛学研究的重要阵地。各宗立大学都设有佛学研究的相关研究机构。真宗系的大谷大学设有“大谷大学佛教史学会”、“大谷大学佛教学会”等。会长由校长兼任,着重进行真宗学、佛教学、佛教史学及哲学、文学的研究,发行《大谷学报》(季刊)和《大谷大学研究年报》。龙谷大学所属的研究所主要有佛教文化研究所、佛教文学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和宗教法研究所。佛教文化研究所建于1961年,包括西域文化研究会、佛典翻译研究会、大藏经学术用语研究会,着重进行佛教文化及有关领域的综合研究,主要项目有日本的近世佛教、中国佛教史籍、敦煌经本及净土经论的研究。其成果刊登在《龙谷大学佛教文化研究所纪要》(年刊)上。佛教文学研究所于每年召开“佛教文学研究所大会”。1974年大会上决定真宗东西两派统一举行学术活动。1976年,龙谷大学早期的学术集刊《六条学报》(全卷又称《龙谷学报》、《龙谷大学论丛》)由东京第一书房重新出版。该刊物于1899年创刊,至1921年共发行241期,是早年著名佛学者发表研究硕果的主要杂志。曹洞宗系的驹泽大学所属研究所有宗教社会学研究所、禅研究所、曹洞宗宗学研究所,从事禅学、佛学、宗教心理学、生理学的研究,发行《宗学研究》等学术刊物。爱知学院大学设有禅研究所、宗教法制研究所。临济宗的花园大学有禅学研究会和禅文化研究所等,出版《禅学研究》、《禅文化研究所纪要》、《禅文化》学术刊物。净土宗系的佛教大学设有“佛教大学学会”,定期召开学术研讨会,发行《佛教大学研究纪要》、《佛教大学大学院纪要》、《人文学论集》、《社会学部论集》等学术刊物。日莲宗的创价大学附属研究所有“亚洲研究所”,发行《创大亚洲研究》。各研究所在进行佛学研究的同时也很注重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日本佛教宗立大学及研究所与台湾、韩国、美国等名牌大学都保持着密切的学术联系,经常举办各种学术研讨会。随着中日两国的日益友好,日本与中国佛教界、学术界的交往也在不断加深。

学校教育的发达及大学内研究所的设立无疑为日本的佛学研究提供了有利的物质保障、创造了良好的学术环境。当今日本的佛学研究之所以繁盛不衰,这应该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三、日本佛教教育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近代历史上也曾出现过佛教界办学的高潮。1898年,张之洞著《劝学篇》,提议为推进初等教育,解决教育经费之不足,将全国佛教寺院以及道教的大部分改为学堂。1901年开始实施,1906年达到高潮。1900年代,中国佛教界对于佛教教育显示了前所未有的关心,兴起了创办佛教学校的热潮。 1904年,湖南长沙的开福寺创建了“湖南僧学堂”,成为中国近代最初的佛教学校。1905年,释文希在扬州的天宁寺开设了僧尼普通中学。1907年,释觉在北京开办小学校,招收僧俗学徒。1908年,著名的禅僧敬安在浙江宁波创办了僧众小学校和民众小学校。1908年,由杨文会在金陵刻经处创办的祗垣精舍则为这一时期佛教学校中最有组织,办学宗旨最为明确,同时教学也最为新式和充实的佛教学校,其学员有许多后来成为佛教界的中坚和领袖。1910年的秋天,后来在民国时期十分活跃的谛闲和月霞在南京创设了江苏僧侣师范学堂。释空尘也在河南信阳办起了僧俗学校。然而,由于近代中国社会的战乱动荡,大多数学校都未能坚持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中国成立各民族佛教徒的联合爱国团体——中国佛教协会。此后即著手筹备创建全国最高的佛教教育机构,1956年9月中国佛学院在北京法源寺成立,以培养“具有较高佛学知识,能开展佛学研究和寺庙管理人才”为目标,设有专修班、本科班、研究班等各种形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佛教人才。此后即着手筹备创建全国最高的佛教教育机构,1956年9月中国佛学院在北京法源寺成立,以培养“具有较高佛学知识,能开展佛学研究和寺庙管理的人才”为目标,设有专修班、本科班、研究生班等各种形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佛教人才。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期,由于中国的政治路线发生偏差,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遭遇重大阻力,特别在使中国人民遭到严重劫难的“文革”中,佛教的正常活动得不到保障,中国佛教学院不得已停办。直至1980年9月中国佛学院才得以恢复。

现在的佛教既要总结近代中国佛教教育的历史经验又要注意吸收国外的经验。在教育体制及教学方法上日本的佛教教育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日本具有完整的佛教教育制度,佛教教育可以从小抓起。日本僧侣资格的晋升、认证也非常严格,必须依靠教育和布教教化的成就方能取得。僧侣的资格首先是“律师”;隔几年有了一定的成绩再晋升为“少僧都”;等到有了论文及经济实力可以晋升为“僧都”;随着年龄的增长及其对本宗派贡献的增多,才能晋升为“僧正”;最高一级为 “大僧正”。这样的晋升次序完全是依靠本人的资历和才能。中国也应该建立佛教教育法规,建立稳定的教师队伍。参照国家的教育制度,制定出一套佛教的教学大纲和计划,实行严格的教师资格审定、考评晋级制度。另外,日本还有那么多的佛教大学为佛教研究源源不断得培养人才,并成为佛教研究的基地。而中国现在还没有类似的佛教大学。创办比现在高级佛教院校更高一级的佛教大学乃至包括佛教学科和其他人文学科在内的综合性佛教大学的必要性是存在的。

新世纪的佛教教育应广开大门,不仅仅局限在培养出家青年,应根据宗教信仰自由原则,注意吸纳社会青年参加,以使更多的人能够接受到佛教教育,从而实现“净化人心,庄严世界”的理想,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张玉姣


 

文化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上一篇文化:

  • 下一篇文化: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日本百人寒冬泡冰水 祈新年身体

    日本的“混血”文化与“拿来主

    日本女来中国后被彻底征服 嫁给

    日本女孩冬天穿冬裙露大腿内幕

    各地的女生对爱人们的叫法,日

    16个在日本才能享受到的超人性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