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文化 >> 资讯 >> 正文
日本:别样防灾馆演练学救援

日本素有“地震之国”之称。上世纪20年代的关东大地震,90年代阪神大地震以及2007年的新瀉地震,都给日本社会留下严重创伤。于是,防灾减灾成了日本政府常抓不懈的治国方针,也成为民众必备的生活常识和基本技能。

  赴日本参加地震防灾救援活动研讨会期间,在东京消防厅本所防灾馆的体验活动,让我真切感受到防灾意识早已深植于日本国民心中,掌握防灾救援技能如同穿衣吃饭一样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防灾馆是一处让市民体验地震灾害,学习逃生、自救和互救的公共场所。这是一幢6层建筑,走进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橱柜里陈列着各种各样的应急物资,有压缩饼干、罐头、速食米饭、矿泉水,也有安全帽、麻绳、手电筒、薄毯,甚至有简易净水器、帐篷等。防灾馆工作人员中冈女士告诉我们,这些都是地震发生后最急需的生活物品,几乎每个日本家庭都会常备,还得经常检查食物是否过期并更换。“地震中,这些物资不知会救活多少人呢!”中冈认真地说。接着,我们观看了一部3D影片:一个宁静的午后,突然出现马路崩裂,电线杆东倒西歪、火花四溅,房屋天花板坠落,街道上的人们惊慌失措地四处逃散……如果我们在地震现场,该怎么办?

  在地震体验室一间模拟地震发生的厨房里,中冈教给我们正确的避难方法。地震发生时,要迅速蹲到桌子下方,并用坐垫等柔软物品护住头部,同时立刻关闭燃气、热水器等开关。待震感减弱时,应转移到门边,随时准备逃到户外。“突发地震时,正确的躲藏方法可以避免自己在慌乱中被重物砸伤,所以学会自我保护对降低地震伤亡非常重要”。据中冈介绍,日本从小学起就组织防灾演习,所以日本孩子都知道地震来临时,第一步该怎样做才能保护自己。

  地震常常引起火灾,在空荡荡的灭火体验室里,面对屏幕里出现的熊熊火势,中冈演示了如何使用灭火器。在日本的各类建筑里,一般都配有灭火器材,就连普通民宅也不例外。一旦发生火灾,第一时间灭火救援的不是消防队,而是拿起身边的灭火器实行自救。

  放下灭火器,我们来到隔壁的抢救训练室,只见20多个半截身体的橡皮人整齐地放在地板上,旁边托盘里有消毒洗手液、消毒纱布、卫生棉等急救用品。掌握简单的抢救知识也是防灾救援的重要内容,不仅要自救更要互救。中冈介绍说,摸脉搏、听呼吸、双手按压胸腔辅助心脏跳动,这些简单得当的抢救知识可以在地震后的第一时间挽回很多伤者的生命。我们小心翼翼地学着护理自己面前的“伤员”。一位外国媒体同行对我说,这些训练太有意义了,掌握了这些技能我们可以避免很多无谓的损失和不幸。

  随后在约30米长的逃生通道里,我们又体验了烟雾逃离训练。用手或纸巾等捂住鼻子,弯腰低身前行。这样可以避免吸入太多浓烟,也是逃生成功的重要技能。

  防灾减灾,人人有责。防灾馆每天都有不少民众前来参观,更有老师带领学生来这里上防灾教育课。参观过程中,我们见到一些年轻的父母带着孩子正在感受“地震”。防灾趣味游戏机旁,一位母亲正教孩子识别救灾设备。看来,日本人的防灾意识和技能的培养,不仅来自书本,更与身临其境的“体验”有关。

  像本所防灾馆这样的防灾知识普及场所在东京还有两处,日本其他城市也有各种形式的防灾教育基地。防灾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普及防灾知识,掌握防灾技能,提高民众的综合防灾素质。正是在这些思想指导下,日本积累了丰富的抗震减灾经验,在与天灾的搏斗中建设着美好家园。 

文化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告别平成的日子:一场日本仪式消费的狂欢
追求无欲无求的日本人,是贫穷还是时髦?
从一杯咖啡 看日本创新和竞争
一个人过也不赖!日本圣诞消费发生变化
一个人消费,日本人品味孤独
中国人的“爆买”与日本消费的“性冷淡化”
日本父亲节商战开启 主打“自己的父亲节” 
日本人是不是只认日本车?带你看看日本汽车消费习惯
日本记者眼中的中国春节之变
电饭煲消费突显中国制造与日本制造的差异化
日本人“不爱汽车”了,中国人未来也会吗
日本人怎么看待“买买买”
日本进入低欲望社会:不婚、不生、不买房
日本年轻人有钱不买房 20岁人均存款11万元
为什么中国人看上去比日本人还有钱?真相让你大吃一惊
远离时尚、不恋爱、能省则省,日本年轻人几乎没有消费欲望和信心
为什么在日本是实体干掉电商,在中国却恰恰相反?
死宅的钱真好赚 日本死宅去女仆咖啡馆一晚消费48万日元
实体店不好做?看日本的实体店如何逆袭电商
不爱花钱的千禧一代害苦了日本经济:盛行极简生活方式,存钱比享受更重要
日本人口老化推向通缩泥沼
联手打造日本艺术型格风尚展
停滞的日本未来
那些日本便利店教给我们的事情
日本为什么没有自己的“支付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