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东京夜幕下的“隐形人”:不卖艺不乞讨 在池袋车站,NGO组织“手之桥”事务局长清野贤司指着一位熟睡的老人说:“她在这里住了至少10年。”但她这一觉不能睡到天亮。凌晨1至4时车站要做维护工作,会将流浪者“请”出去,于是24小时营业的快餐店成了他们的临时停靠站。但他们不是受欢迎的“客人”,不少餐厅故意停业1小时,以“请”他们离开。 在社会团体和个人努力下,少部分幸运儿申请到政府住宅。43岁的渡边基延是记者采访到的一名“前流浪者”。去年底,渡边搬离住了14年的“纸盒屋”。但长年“脱轨”的生活,使得他的思维和语言能力严重退化。记者的采访进行得非常艰难,最后经过梳理才了解了个大概:渡边高中毕业后在一家工厂打工,然后去了搬家公司,后来身体不好,29岁时便成了流浪汉。这样的他,即便住回像样的房子,还能重返社会吗? “很多人以为日本是一个平等的社会,没有贫困问题。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日本甚至没有‘贫困率’一说”,日本首都大学教授阿部彩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流浪者群体的出现标志着日本‘贫困问题’的开始。” 那么,日本有多少流浪者?清野贤司说,没有官方统计数据,“在领取食物配给的队伍里,有些人不知什么时候就消失了”。在记者看来,日本的流浪者群体就像是“隐形人”。不过,他们有一个特点——不卖艺、不乞讨。(邢晓婧) |
东京夜幕下的“隐形人”:不卖艺不乞讨
文化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相关文章
日本:求职前先了解职场礼仪
一位日本学者看中国古村落拆迁
记者手记:当中国上司遇到日本下属
中年危机并非中国专属 日本:压力让你根本不需要闹铃
走进日本最著名百年清酒制造厂 听金牌酿酒师讲日本清酒技艺
《环球时报》驻日特约记者著书讲述“风情日本”
独特福利:日本公司为员工建墓地
手记:日本男生靠“游戏力”讨女生喜欢
从奔放到内向,日本怎么了
日本出现“晚年贫穷预备军” “老有所养”由易到难
日本女性一生离不开珍珠 珍珠成为着装点睛之笔
监管医药广告国外严字当先 日本:“奇葩”规定设诸多禁区
日本大妈是类“特殊”人群 善解人意又趣味十足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坚持“慢工细活”不浮躁
日本二手店“售卖”人生真谛
日本灯笼“诉说”店主心事
日本和服版型雕刻师的花样人生
日本城市里的原始生活与欲望
日本想告别加班文化不容易 传统惯性成变革阻力
日韩为“樱花正统”打口水仗 专家:源于中国
实拍日本地铁站流浪者生活:纸箱为家秩序井然
日本的“千年神物”和纸 被细分成上万种类
文库本 日本人的阅读神器
日“外国人不得入内”现象调查 和民族文化有密切渊源
探秘!腥风血雨的日本捕鲸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