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文化 >> 其他 >> 正文

从奔放到内向,日本怎么了

作者:佚名  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   更新:2016-10-17 9:08:40  点击:  切换到繁體中文

 

导语:至少6个月足不出户,不上学不工作,不与家人以外的人接触……这样的群体被日本厚生劳动省定义为“蛰居族”,他们是“资深宅男宅女”。在日本政府 2016年的最新统计里,15岁至39岁的“蛰居族”共54.1万人。近年来,日本人的“宅”已声名在外,虽然此现象肯定不是该国独有,但类似统计总能让 人们瞥见,“宅”在日本具有较强的社会根基。不过,问题已经不仅是“宅在家”了。十几年来,日本赴海外的留学生人数降幅近30%,愿意在国外工作的日本人 也很少。本该是社会中最活跃的“未来一代”开始“宅在国内”,这种现象成为日本趋于“内向”的直接体现。一些日本学者不禁担心,民众不想冒险、避谈“雄飞 世界”,这些让国家今后的经济发展和科研能力从何谈起?回看30年以前的日本,社会所有阶层的民众对外界充满好奇,日本人奔走于世界各地。昔日充满活力的 日本究竟为何变得如此内向?


年轻人不愿留学,不想出国工作


“日本的发展得益于虚心学习世界上先进的思想、制度和科学技术。古代有遣隋使、遣唐使,近现代也有大量留学生为日本带回了宝贵的知识。然而,最近几 年日本学生留学海外越来越少。”日本拓殖大学政经学部教授朱炎在《日本经济新闻》撰文这样说。他的观点,代表了日本社会的一种担忧——“留学生的减少,将 会给日本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日本文部科学省2015年的数据显示,该国留学生人数在2004年达到顶峰后逐年减少,从当初的8.3万减少到2013年的5.5万。


另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15年公布的资料,日本留学生人数只占大学在校生的0.96%,远低于平均值2.05%,在34个成员中倒数第2。


在全球最受欢迎的留学目的地美国,日本留学生的变化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国的“内向化”。美国国际教育协会项目“地图计划”的统计数据显 示,2005/06学年,注册美国大学的国际新生总共56.4万人,其中日本学生3.8万,约占总数7%。来到2014/15学年,赴美国际新生增加至超 过97万人,但日本人数却下降了一半,只有1.9万,仅占总数的2%。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新生从6.2万人增至30.4万。


日本年轻人不愿留学,也不愿出国工作。尽管目前日本就业环境异常严峻,但Adecco Group调查机构2015年的调查表明,希望到海外工作的日本年轻人只有12%,远低于韩国的56%与中国的27%。


两年前在日本创价大学与10名大学生的一次座谈给《环球时报》记者留下深刻印象。这些日本大学生一致认为,国内高等教育水平与企业收入不比国外 差,不需要舍近求远。其中5名学生表示,在自己国家生活更容易,他们对一个人生活在外没有信心;觉得“麻烦”的学生有6人。有8名学生对自己的外语水平不 够自信。记者当时有种强烈的感觉,他们认为在海外学习和工作很可怕,甚至对全球化潮流感到畏惧。


“缺乏经济能力,就业不易,年轻人缺乏进取精神”,《日本经济新闻》文章这样总结年轻人不想留学的原因。


本应是社会最有活力的群体,日本年轻人却没有多少走出去的意愿,这被认为是该国走向内向的主要体现之一。


另一个被经常提起的内向现象是,日本人的英语水平一直很差,即使现在的全球化程度已经如此之高。《日本经济新闻》称,从2014年的托福成绩看,亚洲31个国家中,日本的排名是第27位。


文章说,日本人英语水平不高和其社会重视不够有很大关系,“日本未必会优待懂外语的人”,“即使能说外语,也不会获得工资增加或出人头地更早等好 处”。日本的外交官是典型例子,他们大多不是外语专业,而是法学专业。因此,在“不懂外语也能生存的日本”,英语水平至今没有较大改善,即使对于海外竞争 来说,英语往往是成败的关键。


曾经“喧闹而充满活力”


日本社会内向并缺乏活力不仅体现在民众倾向于“宅在国内”,而且还有“宅在家”。


日本政府上月初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该国共有54.1万“蛰居族”,他们足不出户至少6个月。虽然与2010年相比人数少了15万,但宅男宅女们 的“资历更深”——34.7%的人“蛰居”7年以上,3至7年的人数占40.8%。另外,20至24岁的“蛰居族”人数比例比6年前多了约13%,总共占 34.7%。


“宅在家”的情况有更加“深重”的趋势,引发日本舆论的诸多担心——许多“蛰居族”逃避现实和社会责任的心理极为强烈,他们在封闭狭小的空间里可能 更容易引发心理问题,进而制造社会事件。与此同时,其实许多这样的人是聪明有能力的年轻人。台湾《联合报》援引日本医生的观察说,中层阶级更容易成为“蛰 居族”,他们往往接受过良好教育,这对于缺乏劳动力的日本经济来说也是一个打击。


与现在的“内向”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日本社会曾经充满活力。


“人们很难想象,上世纪60年代的日本是怎样一个活力十足的地方。”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教授雷曼今年在美国《福布斯》杂志撰文称。他说:“那 时,所有阶层的日本人积极向外看,对国际社会充满好奇并渴望了解更多。作为法国人,我清楚地记得普通的日本学生如何热烈地讨论加缪、萨特、普鲁斯特和纪德 (都是法国文学家);出租车司机问过我的国籍后,唱起日语版的法国歌曲《巴黎屋檐下》《秋叶》直到目的地;来到一家寿司小店,老板又跟我谈论起戴高乐的外 交政策。”


曾经,日本人走向世界的速度飞快。1972年,日本出国人数首次突破每年100万人大关,1980年接近每年400万人,1990年时突破每年1000万人大关。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人不仅频繁出国旅游、留学,整个80年代后半期,日本海外投资总额高达4000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国,甚至曾一度接近“买下美国”。那时,无论是西方世界还是新兴国家,到处可见日本人活跃的身影。


中国社科院日本所学者卢昊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战后日本社会的“精神状态”和经济发展的轨迹密不可分。


战后初期日本百废待兴,国家精神处于萎靡不振的状态。随着上世纪60年代初日本经济开始迅速增长,久被压抑的民族情感开始得到释放。1968年, 日本GDP首次超越联邦德国,70年代巩固了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1964年东京奥运会和1970年大阪世博会为日本经济起飞提供契机,同时极 大地激发了日本民众的国家自豪感。《读卖新闻》的长篇连载文章《昭和时代》曾描述这一时期是“喧闹而充满活力”。


然而90年代初,经济泡沫破裂了。日本随之陷入低速增长和通货紧缩的恶性循环,除超富裕阶层之外的民众生活水准迅速下降。海外投资和消费被迫削减开支,海外留学人数也在90年代增速大幅放缓,直至2004年后逐年下滑。


“内向并非颓废”


日本经济不见较大起色,与如今的内向有密切联系。即使提振经济活力尚需时日,但日本政府和高校已开始从其他方面采取措施,试图改善“内向封闭”的 情况。2014年,日政府推出新计划,希望将留学生人数从当时的6万人增至2020年的12万人,并增加20亿日元的财政预算。一些大学开始积极培养留学 人员,比如日本一桥大学计划2018年开始将留学纳入必修科目,不留学就不能毕业。


然而,比客观条件更难解决的是主观因素。卢昊认为,日本人的“信心危机”恐怕颇棘手。美国《纽约时报》称,在泡沫经济破裂前,日本“充满活力与野 心,自豪到了傲慢的地步”。但如今,雄心壮志全部不在了,取而代之的是疲惫和对未来的恐惧。“曾经贪得无厌的日本制造商如今似乎准备向韩国及中国竞争对手 缴械投降。日本人曾经坐着飞机前往曼哈顿和巴黎进行奢华购物之旅,如今他们更多时候是待在家里,攒钱以备未来之需”。


此外有学者认为,尽管经历了长时间的西化过程,日本“岛国文化”的保守思想仍然根深蒂固。作家森村诚一有过这样的评述,单一民族国家的国民,乍到 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去,马上就会败下阵来。海洋将日本与外国隔绝开,“日本没有对异种文化、不同人种的适应性,对外国人只能以复杂的心态来观察,惶惶不可 终日。像外国人到日本来一样,日本人到海外深入到外国人当中也会陷入歇斯底里的狂躁状态,再加上语言不通,便加重了这种窘境。”


不过卢昊表示,在日本社会中出现的内向化趋势,与民族性格、日本国家力量和其国际社会的地位变化直接相关。“所谓内向,并非颓废自弃,而是意味着 对自我、特别是对自身国家身份的认同和对关键利益的更多关注。”他强调,即使是在经济通缩的“失落的20年”,日本也在抓紧机会积累社会资本、技术财富和 软实力要素,同时更关注自己在政治、安全方面的战略自主性。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时报》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文化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上一篇文化:

  • 下一篇文化: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日本百人寒冬泡冰水 祈新年身体

    日本的“混血”文化与“拿来主

    日本女来中国后被彻底征服 嫁给

    日本女孩冬天穿冬裙露大腿内幕

    各地的女生对爱人们的叫法,日

    16个在日本才能享受到的超人性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