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文化 >> 其他 >> 正文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坚持“慢工细活”不浮躁

作者:佚名  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   更新:2016-3-10 18:57:17  点击:  切换到繁體中文

 

原标题: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坚持“慢工细活”不浮躁


坚持“慢工细活”不浮躁 推崇“精益求精”加创新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工匠精神”,对很多人来说这个词有些遥远和陌生,但3月5日它出现在了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如此隆重,显示中国社会对它的极度需求。尽管自200多年前工业时代到来后,匠艺活动就开始式微,“工匠精神”仍在当今世界留存和发展,并成就了不少国家品牌的名声。人们熟知的瑞士手表,其享誉世界离不开钟表匠人的一丝不苟,而德国、日本二战后的重新崛起也与崇尚“工匠精神”不无关系。现代社会的“效率观”的确与传统工艺对精雕细琢的强调有冲突,但二者并非完全矛盾。用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的话说,“工匠精神”就是“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的欲望”。“工匠精神无非‘认真’二字”,中国品牌战略学会会长杨清山对《环球时报》记者说。


“工匠精神”,德企百年成就的“钥匙”


丁格芬是慕尼黑以东100公里的一个小镇,也是宝马最大汽车厂所在地。这里有1.85万名员工,每天出产1500辆宝马车。在总装车间,《环球时报》记者看到,这里分工极细,一条组装线上有数十个员工,每一个工位由两到四人组成。22岁的托斯滕是装汽车座椅的技术工人。产品一到,他与一个同事在五六秒内完成安椅子、矫正、拧螺丝等工序。而从装上底盘、发动机、轮胎,到下线成一辆可以出售的成品车,只要两分钟时间。“安装环节要求非常严格。如果某一颗螺丝没有拧上,或没有完全拧紧,整条安装线就得停止。”托斯滕说。


西门子、奔驰、博世……在德国,有很多百年工业家族,3月7日,这个家族迎来一位新成员——宝马。在记者看来,这些“百年老店”的成功有着共同特质,正如前述宝马车间场景所展现的——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其折射的是现代化大生产时代的“工匠精神”。这种精神让“德国制造”声名显赫,让德国百年工业品牌扎堆出现,让德国在欧洲经济一片困顿时一枝独秀。


“德式‘工匠精神’的一个特点是‘慢’。”科隆大学学者罗多夫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科隆大教堂,始建于1248年,直至1880年才由德皇威廉一世宣告完工,耗时超过600年。德国工匠的“慢功细活”打造了完美的哥特式教堂。对德国人来说,“欲速则不达”——稳健第一、速度第二。


“专”是第二个特点。德国约有370万家企业,其中95%都是家族企业。这些家族企业不少是世界某一工业领域的“隐形冠军”,共同特点是都爱“钻牛角尖”。像“螺丝大王”伍尔特,1954年创立时才几名员工,现在扩展到5万多名员工。它的成功在于,自始至终坚持“单一”产品——螺丝。


第三个特点是“创新”。一款新型汽车可以承载诸多信息和通信技术创新。即使一些小企业也有研发部门。


据了解,从中世纪开始,“工匠”已成为德国人的职业常态。那时,师傅就开始带几个学徒做手艺。“德式‘工匠精神’离不开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体系(所谓“双元”,是指职业培训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德国商会培训专家库兹科告诉《环球时报》,这种体系可追溯到18世纪末,但在19世纪末才初步成型。“当时也是‘德国制造’从被英国人贬低向高质量代名词转变的时期。目前,德国可以系统培训350多种工匠。”


“‘工匠精神’是德国制造业过去一百年成功的‘钥匙’。”罗多夫说。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化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上一篇文化:

  • 下一篇文化: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日本百人寒冬泡冰水 祈新年身体

    日本的“混血”文化与“拿来主

    日本女来中国后被彻底征服 嫁给

    日本女孩冬天穿冬裙露大腿内幕

    各地的女生对爱人们的叫法,日

    16个在日本才能享受到的超人性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