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公共场所的垃圾桶,由左向右依次是纸包装垃圾桶、塑料垃圾桶、饮料瓶、其他垃圾。
“不知道怎么分类”,“别人都不分,我分了也白分”,“不都是直接扔吗?”……在国内说起垃圾分类,大多得到这样的回答,或者只是一副茫然、惊讶的表情。而在与我们隔海相邻的日本,却是另一番景象:垃圾分类是日本人的一项生活必需技能。
1964年东京奥运会期间,日本人还在随意丢垃圾,街上、公共场所随处可见烟头、纸屑、各种生活垃圾,市容市貌也差得一塌糊涂。随着经济迅猛发展,日本资源日益匮乏,高价进口的能源让日本人感到压力巨大。后来人们意识到,很多日常用品的包装中都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尤其是电子产品,但用后不回收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经各界讨论和研究之后,日本政府决定在全国推广垃圾分类,回收垃圾并利用其中的资源。
日本的垃圾分类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从1980年开始,日本政府逐步执行垃圾分类,并不断完善制度,形成了从民众垃圾分类,到回收、资源再生的一个稳固链条。日本各地都建立了关于垃圾分类的详细制度,严重违反者可能被视为犯罪,要受到惩罚或罚款,因此民众大多不敢轻易触犯。
所有在日本生活的人,必须学习市政府公布的垃圾分类手册。为帮民众培养垃圾分类的习惯,政府在居民区划定“垃圾指定丢弃处”,并设有监控镜头,发现未按规定扔垃圾的,由专人追踪到户并将垃圾退回,进行一番口头教育。“教育从娃娃抓起”,日本幼儿园的孩子都知道大致的垃圾分类方法。
日本垃圾分类,首先粗分为“可燃垃圾”和“不可燃垃圾”,还要进行细分。比如“可燃垃圾”是一个大类,在此基础上,还要细分为资源垃圾(纸、酒瓶、易拉罐、金属)、生物垃圾、塑料等很多类,每种垃圾要使用不同颜色的袋子来装,并且在指定的日期内丢弃。为方便人们查阅,地方政府在各公共场所都免费发放厚厚一本《垃圾分类指南》。
经过几十年努力,垃圾分类意识和方法已经渗透进日本人的生活中。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垃圾分类都远未达到日本的标准,与硬件相比,恐怕政府、民众的意识和积极尝试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