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以心传心”
不仅在语言表达上日本人非常暧昧,在面部表情上,中国人也会觉得日本人很暧昧、很难理解。如同日本传统艺术“能剧”中所表现的“能面”一样,非常难以琢磨。其中,最容易遭人误解的是日本人的“笑”。日本学者柳田国男曾经说,日本人的笑分为许多种,甚至可以作为掩饰生气、悲伤、厌恶的手段。更令外国人不可思议的是,有时日本人在遇到逆境或挫折时,也会含蓄地一笑置之。新渡户稻造在其名著《武士道》中说:“日本人在遇到最严峻的考验时,经常会有做出笑颜的倾向。笑容或许就是悲哀或愤怒的平衡锤。”日本小说家芥川龙之介在其作品《手巾》中就描写到一位妇女在面对其儿子的死时,竟然很平静地露出了暧昧的微笑。
通常,在中日学者共同撰写的著作中,就同一个问题和观点,中日学者各自的论述方法和特点也非常鲜明。中国学者往往高屋建瓴,首先推出一个大命题,然后再分点加以论述,在论证过程中又推出另外的小观点。而日本学者则更加注重论证的过程,力图通过比较周密、详尽的论述,去证明或让读者自己去推理归纳出某一个观点或命题。由于两国学者在方法论上的不同,往往给人的印象是中国学者的论文是“结论大于论证”,而日本人的论文则通常“没有明确结论”。而这一点正好体现了日本语言和文化的暧昧,他们更加习惯于将自己的观点和结论隐藏在冗长的叙述甚至是注释或附论中,造成了日本人的学术文章通常都附加有很长的、外人看起来可能并没有什么用的脚注和附件,而他们的学术观点很可能就潜藏其中。中国学者通常是强调个人研究和个人观点,而日本学者则更加注重集体的研究成果。
日本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日本人之间拥有共同的文化背景,而且彼此之间都不轻易外露感情和想法。日本人之间有着丰富和细腻的感觉,可以通过微小的眼神、语气的变化,甚至是肢体上的细微动作来传神达意。日本人甚至将他们这种特有的沟通方式和解决暧昧的通道称为“以心传心”或“腹艺”。如果不是从小在日本生活、受日本教育并长期同日本人在一起交流,外国人别想完全掌握“腹艺”这种非语言的沟通形式。一次与几个同事酒后闲聊,一位娶了日本太太并早已加入日本国籍的同事十分感慨地说:“我来日本这么多年,尽管语言上与日本人早已没有障碍,但沟通却越来越难!”这时候,这位同事的日本上司也正好借着酒劲儿,开始“谆谆教导”起来:“不要以为你使用日语已经没有问题了,你同日本人之间的沟通其实才刚刚开始入门。”言者无意,听者有心。从此之后,我同日本同事之间在谈论正经事的时候,尽量使用英语,避免自以为是,并在许多看似简单的事情上(开会地点、参加人员)不厌其烦地反复确认,直到明确无误为止。
日本人之间长期以来形成的日本式的默契、模棱两可、委婉和暧昧,日本作家笔下的不可言传的隐晦,只有日本人在日语中才能心领神会,在外国人看来简直是不可理解,更是无法适应。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地将他们之间特有的表达方式统统认为是“虚伪”和“狡猾”,或是不想承担直接责任。那么,在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全球化的今天,日本是否也应该适应国际上通用的表达方式呢?否则,日本人特有的暧昧和转弯抹角将一直会被别人误解,而且这经常成为外国人不喜欢日本人的一个原因。
上一页 [1] [2] [3] [4]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