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的建设与开发,已不是简单的规划和美化的问题,而是把城市功能与城市文明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重要的是一种城市化进程可持续性发展,是城市生活质量与城市文化全面提升的问题。
日本的城市建设是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经济复苏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日本的国土狭窄,资源贫乏,加之战争的创伤和不可抵御的地震灾害,使当时的日本城市面貌千疮百孔,一败涂地。上世纪40年代末,日本对于如何生存下去这一命运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反思。由于当时日本战败之后一部分日本国土被美军占领,当时恢复建设中、美国在日本土地上也开始为自己建筑兵营、住宅和各类城市配套设施,并且有些是按照美国的标准验收的,因此,当初的城市规划建设多少有点受美国的影响,日本把美国技术原封不动地搬过来之后,逐步结合本国国情和传统技术加以发展。
当时日本通产省贸易输出局,把欧美有名的设计师请到日本传径送宝,同时又派出不少年轻有为的日本设计师到国外去学习先进设计和生产技术,特别是又受到德国包豪斯现代设计思想体系的影响,又有大批有作为的设计师去德国留学,回国后他们广泛地宣传了包豪思的思想和作品,对整个设计界影响很大。从此以后的日本经济建设开始复苏,特别是受欧美先进思想和先进技术的影响,日本政府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开发,致力于城市规划和建设,不断开发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为城市建设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开放性、多样性和延续性的发展空间。
在现代化的征途上,日本曾经全面向西方看齐,采用拿来主义来冲击本民族的传统习惯,并在最高程度上将民族与现代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不断走向完美,这不仅是民族自身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需要。日本民族最重要的财富,可以说在于它能适应于当今社会的千变万化,而不失其民族文化的精神,特别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日本的城市建设开始发生了重大的发展转折。80年代中期日本城市设计大师甘粕雄治设计的作品“城市之门”获东京国际城市形象设计一等奖,其作品着重反映了城市建设与人文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努力与城市的历史及特定环境结合成有机的整体。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成为日本城市文明的象征。
当世界进入新世纪信息化时代,城市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日本著名建筑艺术大师丹下健三先生的挑战精神越来越旺盛,由他主持设计的东京都厅大厦和都民广场城市中心建筑,结合周围的环境和高低错落的下沉式广场,在设计的主体厅舍建筑造型的结构上,采用了大量的蓝灰玻璃和亚光花岗岩石材料,运用了现代的几何形态构成要素,以及单纯的江户图案交错排列成的城市建筑外观,对近现代设计中所缺乏的城市建筑与人文环境的共生共存加以强调,充分体现出东洋文化与西洋文化的有机结合,向人们展示新世纪城市建设与城市文明的超前理念,也给人以鲜明的整体感,显得十分高雅。
随着城市的发展,各式各样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尽管大多是朝纵向发展,往空中寻找生路,但城市中的空地仍是与日俱减,而开发和利用这些空间的同时,应该给人们保留一定量活动空间。日本政府在城市建设中,一切从人的行为考虑出发,增加了不少城市生活的休闲空间,大大小小的街道与广场空间环境为人们在城市生活的阳光下聊天、喝茶、观赏和休闲,如日本东京,涉谷区的表参道、日本桥银座、千代田区的丸之内、东京湾的观赏旅游区、新宿区的商业步行街等,给城市生活中的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条件,加之自动服务设施随处可见,如:交通智能化的问询、解答、向导等;自动贩卖、自动售票、无人检票等高新技术的智能化管理等,给市民带来了许多方便和乐趣。在城市生活中还为那些行动不便的人带来许多帮助,如盲人交通自助,几乎所有公共场所均有关爱弱者的自助配套设施,真正使他们享用与正常人平等权利和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