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文化 >> 其他 >> 正文
从喜欢上日本的演歌说起

也许是那忧伤的曲调吸引了飘泊的我,也许是那充满感伤的歌词唤起了我的共鸣,或也许是那煽情的肢体语言感染了我,总之,来日后不久,就喜欢上了演歌。


演歌的历史并不算长,严格说来它应是明治时期自由民权运动的产物。当时,岛国的开化激进派们以集会演说的形式来批判藩阀政治,宣扬自己的主张,而感到危机的政府则开始取缔开化派的这些集会演说。于是,开化派们魔高一丈就把“说”改为“歌”,以歌谣的形式继续唱出自己的主张。民众唱歌,政府就不大好管,由此,“演说歌”渐渐定型,其实就是政治讽刺歌。而今天所谓的演歌是当时演说歌的略语,只不过今天的演歌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已与19世纪时的演说歌不可同日而语,早已没有了政治色彩,而完全蜕变为一种纯歌谣形式的演唱了。


演说歌,经过了最初的19世纪末的创成期,于20世纪初就在流行歌大众音乐的冲击下匆匆谢幕,接下来进入战时萧条期,演说歌就近乎于绝迹了。而后于20世纪50年代,由明显区别于流行歌曲的近似于现在演歌风格的民谣和浪曲的出现,使得演歌进入了复兴期,发展至60年代的演歌,社会讽刺要素已经完全不见,可以说作为演歌只是名称复活了,内容已与当年的演说歌风马牛。而望乡歌谣风格带动了演歌的新形式,一批如高仓健、森进一、千昌夫、北岛三郎和小林幸子等开始崭露头脚,他们的《池袋之夜》、《函馆之女》、《北归行》等演歌也流行开来。


70年代可以说是演歌的一个辉煌时期,这一时期一批如《北国之春》、《舟呗》、《津轻海峡 冬景色》等脍炙人口的演歌唱红东瀛列岛。五木ひろし、石川さゆり八代亚纪、森昌子等一批演歌歌手也活跃起来。


从80年代至90年代,借卡拉OK东风,演歌在中老年受众群体里得以重新热火起来,什么《无锡旅情》、《酒よ》以及邓丽君的歌曲被人们传唱开来。不过,也是从90年代后半开始,演歌渐渐被年轻人抛弃,流行歌曲再次夺走了青年受众。


进入2000年,虽然大泉逸郎的《孙》和冰川きよし的《箱根八里の半次郎》一时大火,但也已然未能改变失去年轻受众的事实。2010年代,近藤真彦和坂本冬美的演歌一时成为话题引起轰动,但也不过是昙花一现,终究没能掀起大浪来。


尽管如此,演歌那独特的充满乡愁的情绪宣泄的表现手法,因其暗合了日本人的感伤、幽玄情怀,却仍能屹立日本歌坛而不倒。


日本人说演歌是基于日本人独特的感觉和情念而派生出的娱乐歌曲。由歌手独自的唱法、歌词的性向又被分为“艳歌”和“怨歌”。歌词几乎充斥了“海、酒、泪、女人、雨、北国、雪和离别”等词语。歌者在台上一般大都以传统和服装束示人,再辅以歌者那紧皱的双眉、悲哀的表情、并紧伸直的五指以及在悲哀表情下做出的高难动作——嘴唇微笑状,然后目视远方,以时而悲伤时而泪流时而激情的淋漓尽致的表演,让观者身不由己地随着歌者的情绪起伏、歌词的动人心脾而进入一种与歌者共歌共舞的心境之中。


不过,演歌那动人心的歌词,撩人肺的忧伤曲调,倒正和了我们一杯清酒,一首思乡歌谣,想念远方亲人的情怀。我喜欢演歌,想家了,听一首演歌,就更乡情无限了。


文化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日本人口不断减少,女多男少,老龄化严重,真实情况令人担忧
日本一寺庙,金碧辉煌,被誉为“土豪”
日本96岁尼姑,整天吃肉喝酒沉溺男色,彪悍人生不需要过多解释
日本的贫富差距为何这么小?
大阪万博纪念公园“红叶节”开幕 红叶与日式庭院交相辉映
草间弥生作品亮相“四叶草”
日本西友、丸井们是如何对待自有品牌的?
日本西友、丸井们是如何对待自有品牌的?
一本书了解日本人眼中的“私摄影”
38条冷知识,让你更加了解日本
日本唯一存活1442年公司,从隋朝到现在,只做一种偏门业务,依然强大
为什么日本的出租车上偶尔会看到“SOS”?
为什么日本工薪阶层也能住独栋“洋楼”?
96岁的日本尼姑吃肉饮酒,沉迷男色,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处女率超高的日本,真是一个低欲望的社会?
经济高增长,日本女性为何回家做主妇?
日本人是如何保持健康的?4个“小秘诀”多学习,或帮助身体长寿
为何日本性同意年龄只有13岁?
对日本人来说有什么奇怪的中国食品,让他们兴奋?
日本艺术家長坂誠展 油画人物作品选
日本的“抠门”饭店,营业三十年,卖一种食品,还是中国传去的
日本有2个地方禁止女人入内,1个因为歧视,1个则是为保护女性
从硬汉风靡到娘炮盛行,日本的“娘炮文化”,美国曾是推手?
【日本杂学】日本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筷子的?
为啥日本的交通事故最少?其实原因很简单,不过我们很难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