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文化 >> 其他 >> 正文
日本防灾公园建设情况介绍

日本对防灾救灾工作的高度重视,并且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在城市建立防灾公园就是有效手段之一。 

  公园在两次大地震中显作用 

  日本重视公园的防灾作用由来已久。其契机就是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这次地震把东京40%的建筑物夷为平地,受害者超过百万人,死亡者多达九万人,其中90%以上是被大火烧死的。也是在这场大震灾中,城市里的广场、绿地和公园等公共场所对灭火和阻止火势蔓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效力比人工灭火高一倍以上。许多人由于躲避在公园内而幸免一死。地震发生后,当时东京人口的大约70%,即157万市民都把公园等公共场所作为避难处。 

  1956 年,在日本政府出台的《城市公园法》中首次出现了有关公园建设必须考虑防灾功能的条款,在1973年的《城市绿地保全法》中明确规定将城市公园纳入城市绿地的防灾体系。随后于1986年又制定了《紧急建设防灾绿地计划》,把城市公园确定为具有“避难功能”的场所。1993年,日本在《城市公园法实施令》中,把公园提到“紧急救灾对策所需要的设施”的高度,首次把震灾时用作避难场所和避难通道的城市公园称作“防灾公园”。 

  1996年1月,阪神大地震发生后,在这次震灾中,日本城市公园再次在救灾方面显示了巨大作用。 31 万多人被分散在1100 个避难所中避难,其中神户市的27 个公园都成了居民的紧急避难所,避难人数仅少于各类学校,位居第二。这使日本进一步提高了对城市公园防灾救灾功能的认识,而且提供了许多关于建设防灾公园的有益启示。防灾公园的概念在日本人的思想中深深地扎下了根,城市居民对自己身边的公园倍感亲切。 

  五种类型防灾公园 

  日本政府从1996年开始实施“第六次城市公园建设计划”,其中新增了关于建设防灾公园的内容:一、扩大防灾公园的对象,把面积在一公顷以上的城市公园都作为防灾公园;二、扩大防灾绿地面积。 

  建设省于1998年制定了《防灾公园计划和设计指导方针》,就防灾公园的定义、功能、设置标准及有关设施等作了详细规定。 

  《防灾公园计划和设计指导方针》把防灾公园划分为五种类型: 

  一、拥有作为广区域防灾据点功能的城市公园 ——即面积在50公顷以上的国营公园和大规模公园,在发生大地震、火灾等灾害时,作为进行急救、重建家园和复兴城市等各种减轻灾害程度活动的据点; 

  二、拥有作为广区域避难场所功能的城市公园——即面积在10公顷以上的主要公园,发生大地震、火灾等灾害时,作为收容附近地区居民、使其免受灾害伤害的场所; 

  三、拥有作为暂时避难场所功能的城市公园——即面积在1公顷以上的城市公园,在发生大地震、火灾等灾害时,主要作为附近居民的紧急避难场所或到广区域避难场所去的避难中转地点; 

  四、拥有作为避难通道功能的绿色大道,道宽在10米以上; 

  五、阻隔石油联合企业所在地带等与一般城区的缓冲绿色地带; 

  六、面积在500平方米左右的街心公园,平常作为防灾活动的据点。 

  《防灾公园计划和设计指导方针》规定,上述不同类型的防灾公园在发生大地震等严重灾害时将会发挥如下的功能:防止火灾发生和延缓火势蔓延,减轻或防止因爆炸而产生的损害,成为临时避难场所(紧急避难场所、发生大火时的暂时集合场所、避难中转地点等)、最终避难场所、避难通道、急救场所、临时生活的场所,作为修复家园和复兴城市的据点,平时则作为学习有关防灾知识的场所等。作为广区域防灾据点的防灾公园是救援、修复家园和复兴城市活动的后方支援据点,需要建设救援部队等的驻扎营地、卫星通讯设施、紧急车辆基地、大型直升飞机场、加油站、发电设备等各种设施。作为广区域避难场所的防灾公园是消防和救援活动的据点,也需要建设直升飞机场、广播和通信设施、粮食等生活必需物资的储备仓库及抗震性蓄水槽。作为暂时避难场所的地区性防灾公园需要建设储备仓库和抗震性蓄水槽等。为了提高防灾公园的防灾功能,指导方针还要求在公园内修建厕所、掘井或挖水池。 

  建设省要求都、道、府、县等地方政府制定各自的“地区防灾计划”,依照《防灾公园计划和设计指导方针》的规定积极建设各种类型的防灾公园。 

  地方政府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在建设不同类型的防灾公园的时候,能够从中央政府获得资金补助,其中包括土地征用费的1/3,设施建设经费的1/2。 

  三木综合防灾公园 

  阪神·淡路大地震之后的同年7月, 兵库县制定了以阪神·淡路地区为对象的《阪神·淡路震灾复兴计划》,明确提出了建设县级范围内广域防灾据点的计划,如三木地区的三木综合防灾公园,淡路地区的淡路岛公园·国营明石海峡公园,神户内陆地区的幸福村·国营明石海峡公园,以及与海、陆、空三方结合的广域防灾据点,如神户港、尼崎西宫芦屋港等的港湾绿地。 

  三木综合防灾公园作为日本首个广域防灾据点,其功能与以往的广域避难场所不同,它可以容纳城市大规模灾害的大型救援队,可以接纳和运送全国及世界范围的救援物资和大型器械, 是开展灾后救援复兴活动的后方基地。因此,它作为县域防灾网络的核心,位于兵库县中央且交通便利的三木市。三木综合防灾公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 (1)灾害时的应急活动据点,(2)防灾人才教育培训基地,(3)防灾情报发布中心,(4)防灾调查及研究中心,(5)地区体育运动场所5个方面。公园不仅具有防灾机能,同时也是地区平时开展体育活动的场所, 具有平灾结合的双重性。 

  三木综合防灾公园由中央的城市道路将其划分成东部“运动森林”和西部“自然体验森林”两大区域。在“运动森林”区域中,体育场和体育馆作为储备仓库,堆放、分类和临时保管物资; 辅助体育场和棒球场除具有同样功能外,还兼有直升机停机坪的功能; 各种球场和草坪是救援人员停留和住宿的场所。“自然体验森林”区域中的网球场、草坪广场和游乐园可作为临时避难场所。公园内防灾设施和运动设施、公园设施很好地结合,与周边县立广域防灾中心、动物爱护中心及自然环境共同构成县域范围内的广域防灾据点。 

  参考资料 

雷芸:阪神·淡路大地震后日本城市防灾公园的规划与建设,中国园林, 2007(7) 

张可喜:平日是公园,灾时好避难——介绍日本的防灾公园,经济参考报, 2000-12-22  

文化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日本大地震一晃八年,福岛发生了什么变化?
日本人的舍弃之道
日本的建筑物为什么能百年防震?请看看这些细节!
东日本大地震灾民元旦看日出 祈愿重建与幸福
“圣诞老人来了100人!”向日本东北地震灾区民众传递笑容与梦想
地震过后的日本
日本地震如何自救避险?这些常识很多人都不知道!
地震来了,10条告诉你处在地震带的日本人是如何面对地震的
避难6年后 福岛县村民返乡参加成人节仪式
日本震后河水逆流疑海啸前兆 震后救人的原则是什么?
揭日本奇葩任性“习俗” 国人直呼无法接受 共用浴缸
日本的防震减灾教育体系
防灾减灾日 看日本如何打造完善的防震减灾系统
太淡定了 地震瞬间,日本餐厅发生的惊人一幕!无人逃命
汶川一震就倒的学校,在日本最安全
地震瞬间日本餐厅发生的惊人一幕! 信任的背后承载质量
日本熊本抗震救灾有新特点
在日本“防灾达人”是如何炼成的?
日本的房屋为什么震不倒?
日本地震后物价不升反降?
日本学校无惧强震的启示
记者观察:日本人面临地震时的镇定源自对防灾机制的自信
惊叹!地震都震不倒日本的房子 抗震能力满分
中国学校在毒地上建造 日本学校在地震中不倒
大地震发生时日本人在干什么想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