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文化 >> 企业文化 >> 正文

日本企业接连被曝造假,你还相信它的制造神话吗

作者:佚名  来源:hexun.com   更新:2017-10-23 12:20:33  点击:  切换到繁體中文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就在两年多前,“去日本买只马桶盖”还是一个被极度热议的话题,“中国制造品质低,而日本制造品质好”给人的刻板印象还是如此的强烈。


但最近两三年,日本制造业连续爆出造假和质量问题的丑闻,有点像艺人偶像卖人设,卖着卖着突然就卖崩了的感觉。



日本的世界500强企业被曝造假十年


就在这个月,在日本钢铁行业排位第三、位列全球500强的钢铁集团神户制钢召开发布会,向外界承认: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期间,旗下多家工厂长期篡改和伪造部分铝、铜制品的强度及尺寸等出厂检验数据,以达到以次充好的目的。



到目前为止,神户制钢这起造假事件到底有多大规模还未得而知。根据神户钢铁第一次公布的数据,问题产品占到铝、铜业务的4%,涉及200家企业。


不过后来又发现,数据造假的时间,不仅仅是过去一年,而是 整整十年 ,而且内部牵涉甚广,是一起“窝案”,涉及管理层在内的数十名雇员。小巴不得不感叹,曾经我们那么信赖的日本制造也开始造假,一造还是十年。


这个现实让神户制钢的社长川崎博也很无语,对于问题产品规模问题,他表示大概还是4%,没有太大变化,“当然,就是说,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



这句软绵绵的表态背后,大概是一种


“这口锅我实在是背不动”的感觉。



日本制造业今 年造假丑闻频出


其实,最近几年,日本制造业的败局和丑闻事件,并不止这么一起。


东芝财务造假


2015年,日本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商、第二大综合电机制造商东芝,被审计机构认定为财务造假,跨度达到连续7年,至少涉及4大业务部门、前后3任社长,虚报利润1562亿日元(约合12.7亿美元),后来又陆陆续续被查出来数亿美元的的财务造假。



东芝不得不经营重组、断臂求生,把冰箱、洗衣机在内的白色家电业务打包卖给了中国的美的。


高田死亡气垫


今年6月,老牌汽车安全系统制造商高田申请破产。从2008年开始,这家公司向汽车企业提供的安全气囊会爆裂金属碎片,对前排乘客造成安全威胁,在10年的时间内造成了100多人的死伤,被称为“死亡气囊”。因为高田气囊的安全问题,全球范围内被召回的汽车数量史无前例,累计超过了4000万辆。生产-出问题-召回-赔偿-再生产,这一“死循环”最终导致了日本制造业的最大破产案的发生。



其他影响相对小一些的案例,但实际上一样触目惊心的,还包括2015年东洋橡胶公司抗震装置数据造假、2016年三菱汽车燃料数据造假等问题。


这些案例,每一个都有其独特性,但归结起来还是能总结出一些规律,其诱因都是经营亏损后采取的成本控制。比如神户制钢,2015年亏了80亿日元,2016年扩大到120亿,2017年预计会进一步扩大到230亿日元,管理层被迫控制成本。


换言之,原因在于绩效。这与十年前,索尼前常务董事天外伺郎对索尼在数字时代失败的总结一直,他在《绩效主义毁了索尼》一文中他在文中抨击美国式的绩效主义,认为它扼杀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导致索尼之败。


但小巴觉得,过于沉浸于过去的成功模式,而没有采取与时俱进的变化,导致技术创新丧失、经理人当家的保守经营、员工阶层官僚化等组织结构和经营战略问题,或许才是最大的原因。



一位美国博士为日本制造加持了质量管理


日本一直以产品优质、服务周到而著称。用过日本企业生产的东西或是去过日本旅行的人,往往会被其用户体验和品质所折服,这也是日本制造颇受中国人喜爱的原因之一。


不过,日本制造的品质也有一段黑历史。从二战后一直到1970年代的近三十年里,日本产品竟以质量低劣而闻名,甚至连一卷家用卫生纸,都常常因为到处是窟窿而无法使用。


下面这张图,就是有人投诉买到的卫生纸,既像西西里渔网,又像冻豆腐,就是不像卫生纸,家庭主妇联合会的主妇们愤怒地买遍了市面上所有的卫生纸品牌,在阳光下来统计上面有多少窟窿,以此区分质量的优劣。



*图片来源:《看令人火烧:日本大发展时代启示录》,萨苏著


为日本企业从理论源头上解决这个问题的,是质量管理专家爱德华兹·戴明。他帮助日本政府和企业“运用统计分析,建立质量管理机制”,快速从战后恢复经济。其后他在日本各地举办全面质量管理培训讲座,成为了当时在全日本最受尊重的管理学者之一。在日本商业界,如果要找一位公认的宗师人物,排在首位的,可能不是日本人,而是这位美国人。


1960年,日本天皇破例首次为外国人颁发了二等瑞宝奖章,得奖事由上写着:“日本人民把日本产业得以重生,日制收音机及零件、半导体、照相机、双筒望远镜、缝纫机等商品成功地行销全球,归功于戴明博士在此的施为。”


戴明的管理哲学,可以简单概括为一个由四步P(计划)、D(执行)、C(检查)、A(行动)构成的环,成为“戴明环”。



质量管理的重点,在于产品质量不能靠事后检验,而应该在过程中预防错误。因为戴明的全面质量管理在日本企业中的普及,加上以日本企业自身的努力,日本制造的质量突飞猛进,从1970年代开始风靡全球,甚至成为了一个“品牌神话”。



“日本选择了戴明,中国选择了德鲁克



中国的企业,在过去数年中经历了痛苦的转型升级,学习的对象,也包括了日本的质量管理。


与日本不同的是,在中国最受欢迎的管理学者,是德鲁克,中国企业学得最多的,是德鲁克的目标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以绩效等目标为核心与前提,过程充满了灵活度,颇有几分“结果可以为过程辩护”的意味。也因此,业界常常以半调侃式的论调说,“日本选择了戴明,而中国选择了德鲁克。”



全面质量管理及与之相对应的精益生产,曾经给日本制造带来了日本制造No.1的荣光。但成功的另一面也是路径依赖,全面质量管理对于过程中预防错误的极度重视,要求企业制造出来的,是一个不会出错、完全体的标准品,也往往在产品创新的过程中增加了多上数倍的财务和时间成本。这在当下要求充满了未知和不确定、要求快速迭代的市场环境下,或许也成了一种负担。


企业的经营,可以视为一种生态系统,它的运作,并无绝对的至高法则,而是像人的身体一样需要均衡。无论是绩效管理还是全面质量管理,都是一种营养成分,在缺少的时候需要得到及时的补充。


在中国,它被称为中庸之道,而在管理学的经典论述中,被称为权变,即“随具体情境而变”或“依具体情况而定”。



柯林斯和波拉斯两位作者在《基业长青》中对伟大的公司的定义是“务实的理想主义者”,他们认为“利润是生存的必要条件,但对很多高瞻远瞩的公司而言,利润不是目的,利润就像人体需要的氧气、食物、水和血液一样,这些东西不是生命的目的。”


世界上执行强绩效管理的大型企业为数众多,三星如此、中国的互联网企业也都是如此。有所不同的是,这些企业的目标本身或许存在不同,比如中国的互联网企业,主要围绕用户而非单纯的利润展开,用户的数量、留存率、活跃度、获客成本及客单价,每一项都极要紧的目标。




 

文化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上一篇文化:

  • 下一篇文化: 没有了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日本街头全是豪车?真相也许和

    要出嫁的日本真子公主的25年成

    日本居酒屋的这些“坑爹事” 去

    日本果然奇葩 这些奇奇怪怪的事

    在日本茶馆一个人喝下午茶的体

    从《蜜桃女孩》看日本流行文化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