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本关雪,《梅渓覚句》
目前何香凝美术馆的“取借与变革:二十世纪前半期美术留学生的中国画探索”展览正在展出丰子恺、关良、陈之佛、朱屺瞻、傅抱石、丁衍庸等人的作品,这些名家画作也讲述了20世纪前半期中国画改良实践的往事。
这些画家都曾游学日本,与传统中国画渊源颇深的日本南画体系和偏于装饰、甜美、雅致的日本画体系,直接造成了他们“摹借”上的多元性、复杂性以及转化的多样性和可能性。在他们的风格形成中,对日本的“摹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有意思的是,刚刚在深圳大学美术馆开展的“异域同源——近现代日本古画藏品展”,则是一场集中性的日本古画收藏展,两场展览刚好可以互为对照。
汉文化对日本南画影响巨大
日本在近代以前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自飞鸟和白凤时代开始,日本就积极引进中国绘画、佛教和儒学,其绘画技法深受中国魏晋南北朝和隋唐画风的影响。到了德川幕府末期乃至明治初期,中日文人画家交流颇多,以江稼圃、伊孚九、张秋谷、费晴湖、沈铨等为代表的中国画家东渡日本交流和传授中国画技法,在当时的日本掀起了全社会对汉文化学习的潮流,对当时日本南画(文人画)的发展具有极大影响,形成了汉画派、南苹派等七大画派。以此为契机,不少新兴的绘画艺术和美术社团涌现出来,并诞生了如富冈铁斋、桥本关雪、高岛北海这些文人画名家。日本学术界也常常会拿富冈铁斋、桥本关雪与中国的黄宾虹、傅抱石相比较。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画开始受西方美术的影响,流行借鉴欧美的油画、水彩、水粉。因此,德川幕府末期到明治初期的“中国风”日本画显得尤为难得。本次展览所展出的41幅画作,均为这个时期的作品。
日本文人画最后的集大成者富冈铁斋
展品中,不仅有富冈铁斋、桥本关雪、高岛北海这些名家的作品,更有同一位画家不同时期的画作,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画家在不同年龄时绘画风格的转变。其中,富冈铁斋被称为诗书画印四绝的大师,是日本文人画最后的集大成者。他一生崇拜苏轼,创作了大量以东坡为主题的作品,从苏轼的逸闻趣事、朋辈雅集,到他的诗意画,还有明清文人画家常画的赤壁赋图,在铁斋的笔下都有表现。此外,他还与当时的中国文人罗振玉、王国维等有交往,与吴昌硕信函往来切磋书画技艺。
早年,富冈铁斋研究董其昌,钻研徐渭,同时还翻译和校订多部汉学著作。他从中国明清绘画入手,泛学日本诸派画风,兼收并蓄,竭力倡导传统绘画,对儒、佛、神道都有涉猎。绘画能融日本水墨画与中国明清文人画为一体。乍看铁斋的画,会以为是中国画家所作,水墨山水,画面上诗、书、印俱全,所画的主题也大都是中国风景和故事。
展品的收藏者陈瑞奕介绍,展出的五幅作品中,三幅是富冈铁斋中年时期的作品,而《幽心斋話之图》《天地我芦图》是晚年时期作品。相比而言,他的晚年作品进入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化境。他将禅学融入绘画,完全使用日本本土语言。观众在现场可以明显看出他不同时期作品的妙处。
恨不能生在中国的桥本关雪
作为日本关东画派领袖,桥本关雪对中国文化一向敬仰。他曾30多次来到中国,不仅学习研究中国古代文人画家的画,还在绘画创作中选取文学、历史、神话等古典题材,弘扬中国传统价值观。在桥本游历中国时,还与吴昌硕、王一亭等结为至交。据记载,桥本曾与王一亭等中日画家在上海成立画社及举办画展。1928年冬,潘天寿与王一亭、刘海粟在名医徐小圃家宴请桥本关雪。桥本关雪与他笔谈:“南画创于中华。可惜我不是中国人,不在中华长大,对各地名胜古迹观光机会不多,每隔一二年便来旅行写生一次,以弥补缺陷、增强修养。”
这次展览有五幅桥本关雪的作品,其中有一幅是他的书法作品。他的画风融合了日本18至19世纪以降圆山、四条、南画(日本亦称南宗画或文人画)诸画派的西方写实与东方表意手法,表达出中国古代文化之神韵与意境。
沈铨开创了南苹派
“异域同源”展出的画作多为日本画家所画,但其中一位沈铨则是中国画家。清雍正九年,中国著名画家沈铨应日本天皇邀请,偕弟子郑培、高钧等东渡日本,教授绘画三年,相传弟子三千。因其号为“南苹”,于是创“南苹派”写生画,深受日人推崇,被称为“舶来画家第一人”。在日本,跟随他学习绘画的人很多,江户时代长崎画派即在其影响下形成,尤以圆山应举最为著名。
沈铨的画风远师黄筌画派,近承明代吕纪,工写花卉翎毛、走兽,以精密妍丽见长,也擅长画仕女。到了日本之后,他将中国与日本的文化融合在一起,所画的作品也体现了本土化的特点。此次展出的《山水》,其山形、树的造型等却与传统的中国画有所不同,尤其是画中的树,采用白色矿物质颜料,完全是日本的画法。而在中国,矿物质颜料一般用于陶瓷等器物,在绘画中是根本看不到的。
陈瑞奕介绍,作为日本画家中的学者型艺术家,高岛北海专攻山水,出版了许多关于山形的画法的研究文集。傅抱石对其极为认可,1933年东渡日本进行绘画研究和交流返回之后,就把高岛北海的《写山概要》翻译到中国,向国人传播日本画家的绘画研究成果。《苏东坡前赤壁赋意图》和《山水图》分别为高岛北海画于50岁左右和80岁左右的作品,也呈现出了画家在不同年龄绘画风格的变化。
吸收中国文化,融于本土文化
日本绘画在不断吸收中国文化精髓的同时,也必然与本土文化相融相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今天独具特色的本国文化,创造出了如“浮世绘”“南画”这样具有自身特色的艺术。野田九浦就是南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此次在深展出的《天之桥立图》就属于浮世绘的风景题材画作。而《武陵桃园图》,大范围使用绿色、粉色、蓝色等矿物质染料,使得画面色彩极为清丽,与中国画风格迥异。
又如池大雅,从学习中国文人画入手,融和日本传统绘画,又吸取西洋画营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日本文人画的指导者。他擅长指头作画,此次展出的《富士山水图》就是他用指头画成的。
明治维新之后,西洋的绘画技巧传入日本,和原有的绘画风格相融合,从而发展成为一种以墨线作为基调的“日本画”。
此次在深展出的41幅画作中,还有堂本印象、川端玉章、土佐光成等人的作品,几乎覆盖了整个幕府到明治维新时期。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这个时期中日艺术界在书画界的交流之盛,可谓是异域同源,经脉相通。深圳的观众眼福不浅。(文/谢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