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文化 >> 资讯 >> 正文

吴国盛:日本文化左右了现代中国的学术语言系统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2017-1-7 15:47:40  点击:  切换到繁體中文

 

 


中国人能够对科学创新做出贡献


提问: 在技术层面上,中国历朝历代的发展有没有阶段性的东西存在?比如在哪个朝代发展比较好,哪个王朝情况下发展不好?如果有的话,是从哪里断开的?


刘华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问题比较大。我觉得发展得比较顺的时候,可能是思想比较自由、社会比较安定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概有利于思想的发展。诸子百家提出很多想法,给中国文化留下了很多遗产。再比如宋代,那里虽然也有一些战争,但文化、经济发展还是非常好的,绘画、手工业、酿酒都红红火火,也出现了一批科学家(不是严格的西方意义上的科学家),比如沈括、毕昇。笼统讲,国力强、科技强。不过,具体说来一些原创性想法,跟社会大环境、国力未必有简单、单调的对应关系,比如魏玛德国,社会环境并不佳,但许多人的创新能力却很强,在艺术、科学、哲学方面都出了一些新东西。所以,很难说有十分普遍性的结论。中国过去的发展是否连续,是否在哪断开了?这可能涉及“李约瑟问题”。李的考虑还是西方中心论,把他们西方的发展速率、步调视为正常,考察其他地区的发展则以西方的“正常发展”为参照系。也可以倒过来做,以我国的发展为正常,再去考虑西方的发展是否正常,快了还是慢了。


你讲的这个问题涉及对现实环境的判断,即当下中国的创新环境怎么样?传统上中国文化不大讲创新,现在科技界虽然喊得响国家地非常重视,但短视的量化考核并不鼓励提出真正重大创新性的想法。不过中国人这么多,有这么多博士生、研究员,虽然水分大一点,但中国人并不笨,对创新总还是能做出贡献的,拿几个诺贝尔奖指日可待!这个跟遥远传统关系不大,因为这些科学家可能大多是受西方教育长大的、甚至一直留洋、给人家打工。某人学有所成,回国来还是中国国籍,得了诺奖还算中国的!但得了奖又怎样,也不咋样。高科技用来干什么、为谁服务,这些更重要。


提问: 吴国盛老师说证明中国科学发展得非常好的标准是获得诺贝尔奖,我的问题是科学家的成就如果出现在现代科学教科书上,是不是一种更好的选择?比如道尔顿出现在化学书上、爱因斯坦出现在量子物理学书上。第二个问题,老师一直讲现代科学,有没有古代科学?


吴国盛(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 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能够把名字写进教科书当然更高级,但先拿到诺贝尔奖再说。



约翰·道尔顿(John Dalton,1766年9月6日-1844年7月27日),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近代原子理论的提出者。


第二个问题比较大,近代科学来自西方、来自欧洲,希腊是根,科学的故乡在希腊,但到基督教世界以后做了一些“基因”修饰的变化,孕育出了近代科学的种子。


有人说既然中国古代没科学,那西方古代也没有科学,这是强词夺理,是比较简单的看法。中国古代没科学和西方古代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的性质不一样。古代希腊的科学和近代科学之间是范式差别,而中国古代根本就没有这种类型的东西。我们是整个缺那根筋,缺那个基因。西方有文化的人都要学数学,因为数学是他们的基础,从希腊开始定下来的,中国人不用学,不学根本也不是缺陷。不学数学不影响你成为一个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民国早期有名的文人学者像如钱钟书、吴晗数学就不行。这是文化根本上的差别。


我们今天从不争面子的角度反省一下,中国有没有科学基因?如果没有,会否妨碍我们拿诺贝尔奖,会否妨碍我们把名字写进教科书?如果是,我们就要反省。不愿意反省,听任文化里不好的东西起作用,那就不是一个积极的健康态度。今天大家有饭吃了,应该心平气和地看这个问题,把伤感情的问题转化成比较客观、中立的态度。网上很多人骂我说我说中国没科学,是数典忘祖。我说你听明白了吗?我是说有科学的,但是博物学意义上的科学。对方说博物学不是个玩意,这是贬低我们了。我说博物学怎么就贬低你们了?有博物学的民族是能够可持续发展的民族,没有博物学就完了。


日本人左右了现代中国人的学术语言系统


提问: 为什么日本的文化和我们非常相似,但科技上的发展比我们好那么多?


吴国盛: 第一,要搞清楚日本跟我们是不是非常相似?其实中日差别很大,日本的文化,过去了解比较肤浅,包括我本人在内,日本侵华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创伤,我们不愿意搭理日本人,不愿意去思考日本人的成就。一般受伤的人很难理智地思考。我们年岁渐长,老了以后,发现他们的文化跟我们确实很不一样。比如日本的天皇一直就没换,我们老换皇帝,政治文化就不一样。中国人真的喜欢皇帝吗?不一定,中国人好像是喜欢自己当皇帝。还有诺贝尔奖的事,日本人有在日本本土受到完整教育而获诺贝尔奖的,而且只会说日语没出过国也能获诺贝尔奖,这才牛。我们现在期待的是那些去欧洲、美国留学的华人,脑子洗干净回来,再干活,拿个诺奖。人家日本是自己根本不出去,在国内也能干出诺贝尔奖来。这方面我们跟日本比,真是比出一个先进落后多少年的事,我们50年能不能做到日本这样?我觉得够呛。



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因其在细胞自噬机制研究中取得的成就获得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图为大隅良典获奖后在东京工业大学出席新闻发布会。


我们不要轻易地说日本属于中华文化圈、大中华共荣圈,这里面有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过去我们这代人,我们的父辈,不愿意去了解日本,说日本是小日本,从秦始皇时代开始,日本文化是我们传过去的。其实,现代中国从日本那里接受到的东西远远多于日本从我们这里学到的东西。现代汉语中70%的学术词汇是日本人造的,我们讲的那么热闹的像哲学、科学、技术、自然、自由、社会、经济、政治,70%的词全是日本过来的。包括文科、理科、工科,日本人一不小心就左右了现代中国人的学术语言系统,当然也是思维系统,瞧不起日本人,先把自己的脑子洗一洗,能把这些词儿都洗干净吗?洗不干净就是个问题。


现代西方科学是在基督教的哺育之下发展起来的



美国发明家萨缪尔·摩尔斯于一八四四年成功地借有线电报传递了信息。人类首次用有线电报所传递的话就是《圣经》中的一句经文,“谁不知道那是耶和华的手作成的呢”?


提问: 您认为科学和宗教是什么关系,无神论是不是更有利于科学?


刘华杰 :这方面有大量讨论,如A.D.怀特、韦伯、默顿、巴伯等,图书一大堆。简单讲,宗教和科学之间没有简单的对应关系,不能简单说无神论就有利于科学、有神论就不利于科学。有多种交叉的可能性。有神论也可以促进科学(也能阻碍科学),比如自然神学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发展。在西方近代,大的背景是,没有基督教就没有近代西方科学,国盛对此有专门讨论。这差不多是一个定论,近现代的西方科学是在基督教的哺育之下发展起来的。不过,并非总是顺顺当当、心甘情愿,科学做大以后,跟宗教产生了一定的冲突、矛盾。


总体上看,冲突似乎还是次要的。经过上百年时间,实际上完成了一个奇妙的“取代”过程,当年基督教有多大的功能、解释力,现在的科学就有多大的功能、解释力。当年基督教是万能的,什么都可以解释,现在的科学在理论上也是万能的,什么都能解释。但只是在理论上“取代”了当年基督教,在西方一些国家中,宗教与科学是社会上两大价值体系,两者之间始终保持着张力,对社会都有用。现在的科学家家更世俗化一点,没当年那么虔诚。总之,我的意思是,宗教和科学没有简单的对应关系。


(本文为嘉宾在思享闲谈系列“中华文明之科技摸索”活动上的发言,编辑: 陈菲;思享闲谈系列活动由腾讯思享会主办,清华大学教授任剑涛担任总策划。)


 



 

文化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上一篇文化:

  • 下一篇文化: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日本百人寒冬泡冰水 祈新年身体

    日本的“混血”文化与“拿来主

    日本女来中国后被彻底征服 嫁给

    日本女孩冬天穿冬裙露大腿内幕

    各地的女生对爱人们的叫法,日

    16个在日本才能享受到的超人性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