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南宋禅宗如何影响日本文化
展出的南宋高僧虚堂智愚的墨迹
近日,日本的东京国立博物馆正在举办一个大型的展览会,纪念中国高僧临济义玄禅师去世1150年。这个展览的名字就叫做“禅”,是日本2016下半年规模最大的特展。
为什么日本会举办这么盛大的文化活动来纪念一个中国僧人呢?原因很简单,临济义玄的信徒在日本超过五百万。古代禅师姓名中前两个字是地号,后两个字是法号,临济指的是山东菏泽。临济义玄生活于中晚唐时期,是禅门临济宗的创始人。他的宗派于八百年前的南宋时期传入日本,然后在日本发扬光大,来自于中国的禅文化成了日本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
日本“达摩像”与南宋时的风格接近
说起禅宗,很多人并不陌生。关于禅宗的故事也在民间广为流传:当年佛祖在灵鹫山开法会,手拈鲜花而不语,诸天菩萨都不解其意,只有迦叶尊者见而微笑。于是佛祖说道:我有微妙法门,不能用文字写出,在教法之外另传一脉,由迦叶继承。这个微妙法门,就是禅宗,由于不能写成文字,所以要用“心法”来“以心传心”,但是这种“心心相印”的东西口说无凭,还要给予“印可”,也就是证明。最早的印可是佛祖的木棉袈裟和钵盂,每一代禅宗传人都会从上一代手里拿到这套衣钵,像传国玉玺一样代代相传。
按照禅宗传统的说法,迦叶尊者继承微妙法门之后,在印度传承了二十八代,到了菩提达摩,又将之传入中土,所以达摩是中土禅宗的第一代祖师。据说达摩先去到南京,与梁武帝谈论佛法,但是话不投机,遂踩一芦苇,横渡长江到北魏。在北魏国都洛阳,达摩见到永宁寺塔高耸入云,不禁合掌念唱南无,说自己活了一百五十多岁,从未见过如此奇观,于是不再云游,居于洛阳城外的少林寺,一心参禅。
达摩在禅宗里的地位极高,可以说除了佛祖就是他了。在东京国立博物馆的“禅”展览会上,众多展品都是和达摩相关的,最重要的是一幅向岳寺藏的“达摩像”,是13世纪的水墨人物画,画面上的达摩是胡人形象,一身红衣,笔法细腻,风格和南宋非常接近。
根据传说,达摩传法不是自己去传的,而是别人找上门求的。禅宗二祖慧可为了求法,在大雪中苦求达摩,但是达摩认为他并非真心求教,理都不理他。为了证明自己是真心求法,慧可不惜拿刀自断一臂,终于打动达摩,得传心法。这是禅门最经典的故事了,众多禅宗绘画都会以此为主题,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展厅里有15世纪日本著名画家雪舟的名画《慧可断臂图》,把当时的情景画得真实感动,鲜血未止,但画面不失宁静,不愧是经典之作。
可惜的是,禅宗的传承故事虽然完整,却不真实。从释尊在灵鹫山拈花微笑,到达摩祖师一苇渡江,只怕都不是事实。古印度没有以心传心一说,迦叶的工作是记录佛祖的言行,以经书传道,所以也不可能不立文字。至于达摩祖师,或许真有其人,但未必真有其事,至少禅宗的思想并非从印度传来,这点早已是学界共识。
真实的情况是,佛法传入中国之后,水土不服,不能和民间的孝悌概念融合,而且僧尼不事生产,对政治经济影响太大,所以从南北朝到唐朝,出现了多次政府主导的“灭法”活动,佛教的生存遭遇危机。为了应对危机,一些高僧挺身而出,大刀阔斧地对佛教本身进行中国化改造,创立了禅宗。禅宗认为,佛门弟子也应该孝顺父母,上下相怜,而且和尚不能只乞讨,也需要自食其力。这些概念很适应中国的社会环境,使佛教在中国站稳了脚跟,禅宗大兴之后就再没有了灭法的活动。然而,为了维持在佛门中的合法性,又不能说禅宗是中国僧人的自创,于是又编出来一整套佛祖拈花,达摩东渡的故事,这些内容在印度的佛经里是完全没有的。
禅宗比较真实的历史,是五祖之后分了南北两脉,南传的是六祖慧能,他写了一本《坛经》,也是唯一一本中国僧人写的“经”,是禅宗的根本典籍。六祖之后,南传禅宗又分了五个宗门,号称一花五叶。临济义玄是最大的支派“临济宗”的开山始祖,后来临济宗分成了杨岐派和黄龙派,到南宋时分别传入日本,并对历史造成了巨大影响。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