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报讯 (记者 周国和 通讯员党凯)深圳学术驿站第五期暨党校学术沙龙第十一期近日在深圳市委党校举行,本次沙龙邀请了国内知名的佛教哲学研究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张文良教授为主讲嘉宾,他以“铃木大拙的灵性观”一题为切入点,以小见大,剖析了东西方文化交融下的日本文化的各个面相。
铃木大拙是世界禅学权威,日本著名的禅宗研究者与思想家。曾任东京帝国大学讲师、大谷大学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等职。一生著述颇丰,除日文著述外,也著有大量英文的有关禅宗的著作。他对禅学的宣扬,在西方思想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使得西方世界对东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刺激了东方人对佛教的再度关注。对于这样一位在东西方文化界均有深远影响的禅者、思想家,曾留学日本多年,长期致力于华严学、禅宗、日本佛教学研究的张文良教授独辟蹊径,以自己多年的研究心得指出,铃木大拙于思想、文化领域的最大贡献,在于他的始终如一的“灵性观”。
张文良教授认为,若从近代以降的东亚宗教发展史来看,“宗教”一词,来源于西方的religion,日本人将之以“宗教”两个汉字翻译,后又传到中国。这个翻译,在铃木大拙眼里,是一个误译。因为religion是建立在西方一神论基础上的宗教观,而东方宗教的精义,则是多神崇拜。正是意识到这种差别,铃木大拙拒绝使用“宗教”这个在他看来不能反映东方人精神世界的词语,而提出用“灵性”的概念来取代宗教。在铃木大拙的影响下,日本人有意识地对宗教这个概念进行了深入反思,只有指称西方宗教的时候才使用这个词,在东方世界则基本上用“灵性”一词。
张文良教授接着指出,所谓“灵性”,并非不灭的灵魂,而是超脱的意境。铃木大拙对灵性的论述,最大的特色在于,他首先指出,灵性是一种大地性,承载万物,有强大的包容力,只有和脚下的大地直接接触的修行,才有意义。其次,灵性是一种个体性,灵性和团体、组织无关,团体性的信仰、仪式性的信仰都是形式化的,灵性只能存在于个体之间,通过个体的修行,和宇宙的生命达到共鸣,才有可能获得。最后,灵性不在祈祷之中,它是对现实意义的一种超越。
张文良教授还结合当前的中日关系,两国政府和民间的互动以及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及传统习惯,进一步阐释了所谓“灵性”在日本文化的形成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