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最著名的住宅设计研究机构———市浦设计事务所的川崎先生演讲中,笔者得知:日本从二战后重建,面对大量住宅缺乏的现状,采取了政府主导建设公共住宅的建设模式,一方面通过多方筹集资金,建设公共住宅;另一方面鼓励和推进私人建设住宅。其中通过国家资金建造的公共住宅有公营住宅、公团住宅、金融公库住宅和地方住宅供给公社住宅。有序并分级的大规模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日本公共住宅建设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但每个阶段都有经典设计户型可供业界参考,如业界广为人知的51C标准户型,就是日本公营住宅第一套标准设计户型方案。日本设计界对近代住宅进行很多调查,从居住人当年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研发,实现了比较成型的餐厅和客厅的概念,也完成了厕所、洗面台等一系列产品的研发。最为关键的是,40平方米左右的51C标准户型实现了在较小平方米下居住的舒适与合理性。
其实不仅仅有51C标准户型这样的标杆,日本每一个时期都有相应的经典户型,适合不同阶段居住者的实际需求。许多设计好的经典住宅套内设计户型图都被日本多个项目广泛使用,只是在建筑结构和小区规划上有所变化。虽然是标准化户型,但由于在建筑结构、外立面设计、小区规划采用了很多的新手法和技术,每个小区同样有了许多创新经典。
据专家介绍,上世纪80年代之后,日本住宅保有量满足基本要求后,从一个追求量的时代进入到一个追求质的新时代。日本住宅的工业化发展其实是由日本的公共住宅建设来完成的,同时公共住宅的建设也造就了日本整个部件、部品产业。部件、部品产业的形成反过来又促进了日本SI住宅的户型可变性。良性的循环其实始于良好的住宅政策支持和住宅设计实施。
建筑涉及很多领域,通过细微的观察、体贴的心态,建筑同样可以造成社会学效果。即使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小区设计也考虑到了小区居民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需求,如在建筑外廊设计上,各独立建筑之间进行穿插交叠,便于小区居民之间的熟悉与沟通,同样保证了私密空间。川崎博士就认为,质的概念绝不仅仅是指建筑物的质量或者设计的多样性,还包括对生活方式的影响,如环保型生活方式的住宅和老年化住宅等。
在标准院特聘专家加藤多加年先生对日本优质部件、部品产业发展的梳理过程讲解中可知,公共住宅的发展恰恰是一个国家房地产行业走向成熟的绝好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