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自从上个世纪1991年泡沫经济崩溃后陷入长期低迷以来,到今年已有整整20年。据日本共同社报道,在这二十年期间,日本人的平均工作时间减少了14%,但住房自有率趋于上升,“住兔子窝的工蜂”的日本人形象已成为过去。另一方面,65岁以上的独居老人达463万户,增长了近两倍。曾经的以家庭和公司为中心连结起来的社会结构已面目大改。这20年间,日本到底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下列统计数据将给出一些答案。
从与生活相关的数据可以看到,曾让日本困扰的国内外物价差异过大和超时工作等经济高速增长期的问题都已逐渐得到解决。由于1992年实施了促进减少工作时间的法案等,日本人的年平均工作时间已从20年前的2023小时大幅缩减到1733小时。
由于流通等领域的效率提高和政策放宽等,日本同外国的物价水平差异也在逐渐缩小。泡沫经济崩溃后的地价下跌和低利率也促进了购房率的增长。可以说大部分中老年人感到手头更加“宽裕”了。
不过,全球化的发展也使企业竞相压低薪资水平,非正式员工比例急剧上升,就业人员中有四分之一的人年收入在2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6.3万元)以下。往日“一亿中产”的概念开始瓦解。独居家庭户数增长四成,达到1195万户,占全体的四分之一。
这20年的关键词是“内向消极”。年轻人的出国意愿降低,美国哈佛大学的日本留学生人数从1999年度的151人锐减至现在的5人。企业活动也趋于保守,不把利润投入新项目或研发工作,而是存起来。这些留存收益已达268万亿日元,20年翻了一番,反映出企业对金融市场动荡和日元升值等未来不确定因素的担忧。
反映银行贷款总额与存款总额之比的存贷款比率也从80.6%降到了71.1%。同时,银行持有的被认为是安全资产的国债总额上升到原来的5倍以上。
总的来看,日本的环保、生物、医疗、护理用机器人等领域还是有很大发展前景的,它自信地拥有能满足人们需求的先进技术。如果能把沉睡在企业和家庭中的巨额资金以及优秀人才吸引到这些新市场中,构建新的商业模式,日本也许还会创造出复兴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