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文化 >> 其他 >> 正文

原日本驻哈总领事馆哈尔滨市花园小学校址

作者:未知  来源:东东北网   更新:2008-9-21 20:15:17  点击:  切换到繁體中文

 

 

  花园小学原校舍。

  东北网9月14日讯 哈市花园小学原校址曾经在1924年至1936年是日本驻哈总领事馆,1936年成为刚刚成立的“731”部队队员的独身宿舍,其地下室是关押和摧残抗日志士的监牢,还是为“731”部队输送“特殊实验材料”的最大供应地和转运站。解放后,这里成为哈市花园小学。如今,这座楼房的旧址已被拆除,但那座建筑的别样风格还是给学校的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10日,记者找到一些曾在原校址学习、生活过的老师和学生,倾听了他们的回忆。

  学校有篮球场、单杠、双杠

  现为省社科院犹太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的曹增伸,于1951年至1953年曾在花园小学学习,提起当年的情景,已经60多岁的老人至今记忆犹新。

  曹先生说:“1951年,我成为了花园小学校一年级的一名小学生。当年学校的校园是一座三层红砖楼房,有半地下室。从秋林公司沿义州街(现果戈里大街)向南望,这所小学当年是最宏伟的建筑之一。学校正门在花园街上,需经砖砌的门洞才能进入校园,门洞左侧是收发室,看收发室的老爷爷工作非常认真,只有上学、放学时才允许我们进出,我们有点怕他。学校的操场不大,设施在我们眼里还不错,有篮球场、单杠、双杠等。正对大门有个一米见方的台子,能够站到这个台子上领操是每个学生的心愿与荣誉。”

  虽然已经是许多年前的事,但曹先生说,他仍记得自己的第一任班主任是刘黛娟老师,而且刘老师给他上的第一堂课是写“人”,至今他写“人”时,还按老师的要求一撇一捺从不连笔。

  讲台后面是舞台

  现任省医院工会主席的单明于1975年毕业于花园小学。提起当年在学校生活的情况,单大姐笑着说:“虽然毕业三十多年了,可每一次从花园小学门前经过,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童年生活。”

  单大姐说:“记得我们班的教室是原来的会议室,教室很大,讲台后面还有一个一米高的台子,拉上幕布可以当舞台,我们经常在上面演节目。那时教室窗户的外面就是现在的果戈里大街。老式的‘摩电车’站就在我们班的窗前,上课‘开小差’看热闹的事儿我们没少干。淘气的男同学放学扒‘摩电车’回家。”

  现在已经退休,1973年,由育红小学转入花园小学任教的苏玉珍老师介绍,听说这栋楼1945年以前是“731”部队队员的宿舍,其地下室曾是关押和摧残抗日志士的监牢,所以楼房窗户很小,楼梯间也让人感到阴暗、可怕。地下室每个房间都很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的房间墙上还挂着日本人摧残抗日志士用的刑具。文革期间,上级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校就把地下室改成了工厂,高年级的学生在老师带领下经常在里面劳动。

  小楼门多,外来人常找不到出口

  记者来学校采访时,接待记者的是花园小学校的洪君老师。今年40多岁的洪老师已是学校为数不多的老教师之一。在闲聊中记者得知,洪老师也是花园小学的毕业生,她曾于1975年至1980年在花园小学就读。1990年她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又被分配到花园小学任教。

  洪老师说,上学时,因为家里住的是平房,那时的楼房还很少,所以觉得学校的校舍还可以。可参加工作时,觉得学校的教学楼已经有些拥挤了。由于建楼时间久远,红色的砖墙已经褪了颜色,墙面有些疏松。阳台、窗户早就成了“危险建筑”,都不能上去。

  洪老师说,她记忆最深的是小楼有三个门,一扇通往礼堂,一扇通往大楼梯(有两米宽),一扇通往小楼梯(一米宽)。楼里面的教室是相通的,因此楼内门很多。初到学校的人往往是进来就出不去,因为找不到出去的门。新来的老师也常常闹找不到门的笑话。

上一页  [1] [2]  尾页


 

文化录入:贯通编辑B    责任编辑:贯通编辑B 

  • 上一篇文化:

  • 下一篇文化: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日本百人寒冬泡冰水 祈新年身体

    日本的“混血”文化与“拿来主

    日本女来中国后被彻底征服 嫁给

    日本女孩冬天穿冬裙露大腿内幕

    各地的女生对爱人们的叫法,日

    16个在日本才能享受到的超人性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