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文化 >> 风俗 >> 正文

【近观日本】为什么日本人都爱“性冷淡”

作者:佚名  来源:界面新闻   更新:2019-1-27 20:52:52  点击:  切换到繁體中文

 

【近观日本】为什么日本人都爱“性冷淡”


日本所有的设计与审美的出发点都来自于对自然的尊重,回归自然的渴望。


陈药师♠️



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近观日本”是旅日作家、中欧商学院客座讲师陈药师在界面新闻开设的专栏,讲述日本的商业和文化】。


乏味的东京


十多年前,我第一次去日本的时候,感觉东京是个看似非常乏味的城市。这种乏味来自于城市的色彩极为单一。楼体大概都是灰色和白色,街上行人通常是西装革履或者女士商务套装,电车中偶尔会有色彩艳丽的穿着者,但极为罕见且让人感觉突兀引人侧目。


这难道就是所谓的时尚之都吗?这就是被日本人所钟爱,甚至影响世界的“性冷淡”设计风格吗?


为什么日本人偏爱性冷淡?


“性冷淡”设计风是对极简设计的一种调侃式描述。这个词最初是用来描述法国那些优雅的女性的,形容她们穿着极简而且克制。如今性冷淡风成为某种设计风格,其特点是,尽量祛除掉芜杂的棱角、色彩和线条,而大量使用直线和材质本身的色彩来构建产品形态。


所以性冷淡设计给人直观的感受是素简。


如果只是素简,也还能容忍,毕竟日本是一个中产阶层占主体的社会,但有些细节上,日本有些素简的过分了,甚至让你觉得是某种简陋。


我曾经去一家日本餐厅吃饭,据说历史延续了三百年。屋内潮湿、漏风、破旧。窗框上都是岁月斑驳的痕迹,我惊讶地问老板,为什么不修缮一下呢?老板表现得很诧异,反问我,为什么要修呢,又没塌方。


比起光辉璀璨色彩绮丽的北京,东京的色调确实显得单一、单调。可是,席卷世界的无印良品本身不也是单一色调的产品吗?难道单调本身能成为一种审美?


这个疑问一直萦绕我多年,直到有一个机会,我遇到了日本设计大师原研哉。他当时问了我一个问题:你说设计是什么?我回答,就是让事物变得美,变得有型的想法。


他摇摇头,他又问我一个问题:为什么杯子上面常常画着花儿。


对啊,为什么?我从小用杯子喝茶,从来没想过,用来装饰的花还能有什么含义?原研哉告诉我,杯子用来盛水,水是自然的产物,万物的起源,自然因为被水滋养才得以生长、存在。所以花朵当然应该开在有水的地方。


那么,这和设计有什么关系呢?在原研哉等日系设计师看来,尊重自然是设计的出发点,自然如何体现在设计当中呢?就是让材质以最大化的形态表现出来,而设计师的巧思妙想必须掩藏在材质的背后,不露声息,不事张扬,不能喧宾夺主。


自然是美的来源


那家日本餐厅为什么不去修缮店铺?因为他们尊重数百年来岁月光阴遗留下来的痕迹。老板当时骄傲地指着窗框说,风吹雨打的痕迹还都在,岂可轻易放弃掉呢。


日本古代建筑工匠有一个不成文的工作习惯,当他们把一棵大树劈成四部分,安置到寺庙里的时候,会考虑每一个部分原本所处的位置,然后依然放在那个位置。比如,一部分从前朝向西边成长,放到寺院里也要尽量让他面朝西边。意思就是即使他们远离了自然,也要尽力恢复他们自然的属性。


很多人以为,落地窗这个东西是西方人发明的,但其实不是,落地窗是日本在接受了西方建筑理念之后,自己发明出来的,其目的就是,即使是在钢筋水泥的都市丛林中也要尽量去贴近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


如果你去过日本古代的和室,一定会觉着非常简陋,即使是世家大族的宅邸也没有特别繁复的装饰。这是和室的特色,日本和室最初来自于中国的建筑理念,后来被本土化,更适合日本这片土地。房间内部没有功能的划分,也就是没有卧室、书房、餐厅的区格,空间之间只靠薄薄的隔断分开,如果家中来客聚餐,撤掉隔断就是一个大开间。


虽然房间内部被隔断分开,但能看出日本人对于想回到自然怀抱的渴望,力求简约无限度地靠近自然。


毫无疑问,日本所有的设计与审美的出发点都来自于对自然的尊重,回归自然的渴望。


这是因为 ,日本一直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自古以来,就对大自然充满着敬畏,甚至渴望成为自然的一部分。


世界的尽头


我们说回日本的设计。


原研哉曾经为日本长野冬季奥运会设计过节目手册。原研哉并没有着力于宣传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体现的强大国力,而是回归到“冬”这个自然属性的主题上来。他寻找到一种白色的松软的纸张,将文字压在纸上,部分纸纤维就呈现了半透明的效果,如雪如冰。原研哉自己描述说,此种设计来自于对雪地足迹最初的记忆——刚刚下过大雪的清晨,你望着洁白厚实的雪地,然后缓缓走上去,看着雪地留下自己的足迹,而足迹周围变成了半透明的样子。


原研哉的设计理念来自于关于自然景象的记忆。


我们再看一个设计。知名设计师深泽直人曾经为无印良品设计过一款CD播放机,这款产品至今还在无印良品的店里热销。深泽直人把CD机设计成排风扇的样子,你可以把他挂在墙上,拉一下下绳子就能聆听悦耳的音乐。其设计背后的思想在于,音乐就该如清风拂面,缓缓流淌。深泽直人一直强调、关注产品与环境之间的关联,他认为目前很多电子产品之所以同质化,就是缺乏对于环境的关注。


说起无印良品,原研哉曾经为他设计了一款经典的海报,体现了无印良品的品牌内涵——虚无。因为,在中国的禅学思想中,空性、虚无才能承载万物。


于是,原研哉几经辗转,来到了玻利维亚国境的一个小城,然后进入安第斯山,穿越无数小镇,来到了一个叫鸟狄尼市的地方,这里因为有全世界最大的干涸的盐湖,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白色平面,白色的平面与大地无声无息的自然相交合,仿佛来到了世界的边缘,而这个边缘是永恒的。


海报呈现出了这片人迹罕至的地平线,一个穿着传统和服的男子的背影坐落在右下方,一个人走向自然的起点和终点,这或许就是原研哉眼中的空性、虚无之美吧。


回归日本传统


那么,日本设计理念是如何流变的呢?在此,我简要的讲述一下。


我们把时间拉扯回二战之后。此时,日本刚刚从战败的阴影中走出来,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是,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去欧美考察,回国后说的第一句话是,设计的时代到来了!


索尼的创始人井深大、盛田昭夫也有同样的感触,他们在洞悉了欧美的产品丰富、廉价之后,深信设计是日本产品走向世界的密码。


随着日本经济在60年代的大发展,越来越多的本土设计师开始思考日本的设计该是什么样子。这一点难能可贵。日本人深刻地意识到,大工业时代,设计理念越来越与世界同步,那么如何脱颖而出呢?就必须找到日本自己的设计风格。


纵观日本历史,我们认为日本是一个非常善于学习的国家,他们学习唐朝的文化,推行了律令制度,他们学习西方完成了明治维新,他们敞开怀抱拥抱战败,进化到了现代民主国家……但最让人感动的是,日本人在接受外来文明的同时,总是不断思考,我们自己该是什么样子。这可能来自于岛国的性格特点,我把这种特点概括为选择性适应——远居海外,对外来文明有选择性的接受。而身处边缘则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充满了焦虑。


学者内田树在《日本边境论》中就描述了日本人对于自身处于世界边缘的焦虑感,这种焦虑感激发了日本人追求自己存在价值的诉求。


那么,在二战之后,随着日本经济的起飞,日本设计界开始风起云涌的热烈讨论,说是日本的文艺复兴也不为过。大批设计师、设计公司、设计协会倡导设计回归到日本文化上来,广受关注。而通过奥运会和世博会,也让日本传统文化进入世界设计的语境。像我们所熟知的日本知名设计师原研哉、畏研吾、安藤忠雄大抵上都是在这个时期声名鹊起的,其背后的原因就在于尊重日本传统文化的设计风格开始成为被世界认可的设计理念。


畏研吾更加直接、勇敢,他提倡“建筑的消失”,就是要人彻底融入到自然中去。


最后还有一点要强调,日本设计师都颇为务实,哪怕是最细小的产品日本设计大师都愿意倾心去设计,畏研吾有很多成功的作品,但他还设计过捕蟑螂的小房子;原研哉是名副其实的大师,但他曾经为医院设计过视觉系统;深泽直人也曾经设计过茶包。


在尊重自然,强调自然的设计理念的牵引下,日本设计师也颇具匠心,靠着一件件不起眼的产品缔造了日系的独特设计风。


反观中国目前的设计状况,我们该去哪里寻找属于自己的风格与设计理念呢?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责编邮箱:zhoujing@jiemian.com)


(本文来自于界面)



 

文化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上一篇文化:

  • 下一篇文化: 没有了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日本BRAND OFF宣布入驻寺库 并

    日本举行平成最后一个成人式 和

    中国和日本退休人们的生活有什

    艺术文化浓郁的日本十大经典博

    在日本不能随便称呼对方爱人,

    “中国·日本印象”摄影展在东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