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文化 >> 其他 >> 正文

日本“废校利用”研究

作者:佚名  来源:《全球教育展望》   更新:2017-10-13 9:33:50  点击:  切换到繁體中文

 

作者简介: 张中豹,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南京 210023;杨倩茹,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南京 210023


内容提要: 目前,如何对闲置校园校舍进行有效利用是我国面临的时代课题之一,而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之策。近年来,邻国日本集聚社会各界力量,通过多种渠道促进“废校”活用事业的开展:首先,相关政府部门通过信息公开,联系供需双方,并出台各种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加入;其次,社会各界相互协作,共同开发“废校”设施,且着力于“废校”利用方式方法的创新等。通过这些措施,日本成功实现了部分闲置学校教育设施的循环利用。


关 键 词: 日本 中小学 废校 活用 闲置校园校舍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从1975年起,小学数量就一直呈递减趋势。1975年我国有普通小学1093317所,到2014年为228585所,减少了864732所小学。[1]如把增减相抵的数量计算在内,消失的学校则更多,粗略估算有近百万所之多,这就意味着我国在最近几十年间,有百万所小学校园成为“废校”,并且这一趋势至今仍未有消退迹象。因此,探索闲置校园校舍的再利用方法俨然成为我国教育管理的当务之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进城务工人员增多、计划生育政策效果显现以及中小学布局调整等因素共同导致了一些农村地区的学校数量锐减。在此背景下,如何充分有效利用这些闲置校园校舍,最大限度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成为比较突出的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如解决得好,不仅对这些地区经济水平的提升具有现实意义,也对缩小区域间的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大意义。在解决此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闲置校园校舍问题,不是我国独有的问题,日本和韩国也面临着这一时代课题,因此,可以说是东北亚地区共有的区域性问题。[2]同时,这也意味着我们在探究解决闲置校园校舍问题时,并非孤军奋战,而是可借鉴邻国的经验,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闲置校园校舍,在日本被称为“废校”,很早便得到了关注,日本教育界的学者也较早地开始了对“废校”的研究。通过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提供的检索平台——“NDL-OPAC雑誌記事索引”检索可知田原靖夫最早对战后中小学校的“废校”问题进行研究。他于1961年发表了题为《牺牲孩子的教育行政——三重县合生中学的废校问题》一文,叙述了教育政策对“废校”的影响。我国最早在1989年有文章提及闲置校园校舍问题,但真正关注此问题的文章发表于2000年。[3]可见我国对该问题的研究不足20年,相对于日本来说起步较晚。在日本,随着“废校”的大量出现,“废校”成为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因而引起了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特别是从1995年起,许多相关研究成果开始集中出现,仅2005年到2015年就有216篇学术论文和48本相关著作。并且,这些研究成果多侧重于“废校”的再利用的实践,且提出了诸多可实际运用的方法与策略。因此,借鉴日本中小学“废校”活用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为我国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闲置校园校舍再利用体系提供经验与思路。


一、背景:战后日本“废校”的出现


战后日本“废校”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因而剖析“废校”出现的背景,对于全面把握此问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日本学者权安理根据产生“废校”原因的不同将战后“废校”问题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5年前后,这一阶段是由于1953年的《町村合并促进法》和1956年的《新市町村建设促进法》的实施,导致市町村重组,被迫调整学校布局,带来了大量的“废校”。第二阶段是1970年前后,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导致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在农村产生了许多“废校”设施。第三阶段是高速增长期结束至今,出现逆城市化,城市也出现“废校”。[4]按此观点,在不同阶段,导致“废校”产生的主导因素各异,但无论是政策因素还是经济、社会结构等因素,任何单一因素都不能合理解释“废校”产生。笔者认为“废校”问题是各种因素相互结合,共同所致。因此,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具体分析。


第一,学龄人口减少导致全国范围“废校”的出现。少子化、老龄化引发的学龄人口的“绝对减少”,使“废校”从地区性问题上升为日本的国家性问题。


第二,城市化、逆城市化则是区域性因素。其中,区域性“废校”问题的代表是北海道与东京。按照日本学者权安理的阶段划分理论,二者应该分别出现在不同阶段,但在实际上,二者都属于“相对因素”,并非是截然对立的。根据调查,2002-2013年公立中小学成为“废校”数量排名,北海道(597所)、东京(245所)在所有都道府县中分别位居第一和第二。[5]这就从事实上证明了城市化、逆城市化现象有时是同时存在,共同导致了“废校”的大规模出现,并非如学者权安理所述,三个阶段依次进行。


从1955年,日本经济开始进入高速增长期,产业结构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日本三大产业就业人数也随之改变,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例不断减少,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例“先增后减”,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例则持续增加。就业布局的变化自然引起了农村人口开始大规模向城市转移,进而带动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人口由农村向城镇迁移,导致农村人口骤然减少,产生过疏地区,随之出现农村学校的“空洞化”现象,北海道就是典型代表。逆城市化则以东京为代表。一方面,由于经济增长,城市中心地价上涨;另一方面,由于城市中心环境问题突出,商业设施增加,住宅减少,而且移居郊外的主要是孩子成年后,与父母分居的“代际分离”。因此,城市中心的学龄人口减少,随之而来的则是中小学成为了“废校”。


第三,政策等其他因素。在“废校”的相关政策中,既有直接相关的政策也有间接相关的政策。其中,被称为“平成合并”的市町村合并政策与学校选择制和中学一贯制的市场型改革等政策与“废校”产生进程有密切联系。据日本总务省的统计,市町村总数由1999年4月的3229个减少为2010年3月的1730个。[6]公立中小学成为“废校”的数量自2000年就节节攀升。此外,古贺正义指出学校选择制和中学一贯制等市场型改革的导入,加剧了“废校”的状况。[7]


二、实施过程:现状和措施


(一)现状


根据文部科学省统计,2002-2013年的12年间日本全国范围内有3788所小学、1089所中学、849所高中以及75所特别支援学校,共5801所公立学校成为“废校”。5100所保留着校舍等房屋设施,3587所被再利用,占存有设施“废校”的70.3%,但仍有1513所没有得到利用,占29.7%。在没有利用的1513所中,有302所已经决定了利用方法,占5.9%;有1081所仍没有决定用途,占21.2%。[8]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已经活用和准备利用的“废校”数量占到了76.2%,也就是说大部分“废校”都得到或将要得到妥善处理。


日本对“废校”问题的研究开始时间较早,且关注的重点也在于“废校”利用的实践。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日本各界都在“废校”利用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例如,2003年10月到2004年3月,文部科学省组织成立调查委员会,展开正式摸底调查,2004年5月公布了根据调查的“废校”实际状况总结出《有效活用状况》报告书以及选定的《废校改造50例》,集中介绍了日本31个都道府县中积极致力于有效活用“废校”的事例,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促进“废校”利用。[9]


文部科学省为进一步促进“废校”有效利用,于2010年9月开启了“连接未来,大家的废校”项目,着重于“废校”信息公开和一体化建设。在该项目中,各地根据未利用设施的实际情况,制定并公布了“废校设施活用用途征集一览表”,提供给潜在的利用者更多相关信息,促进“废校”设施信息的供求匹配,最大程度地推进闲置设施的利用。此外,文部科学省专门开设一个展示平台,作为“连接未来,大家的废校”项目的一个组成部分,集中展示成功案例。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化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上一篇文化:

  • 下一篇文化: 没有了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日本街头全是豪车?真相也许和

    要出嫁的日本真子公主的25年成

    日本居酒屋的这些“坑爹事” 去

    日本果然奇葩 这些奇奇怪怪的事

    在日本茶馆一个人喝下午茶的体

    从《蜜桃女孩》看日本流行文化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