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文化 >> 武士道 >> 正文

日本切腹文化:武士道即知死之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2016-9-28 9:14:34  点击:  切换到繁體中文

 

1. 武士之死:荣耀的切腹仪式


有史记载第一个切腹的日本人是平安时代末期的源赖政。1180年,他兵败宇治川之战,切腹而死。作为一种武士荣誉的自尽方法,切腹自尽时不时地会出现在史书上。1582年,织田信长遭到背叛,被困小田原,最后也是切腹自尽。


到17世纪中期,切腹逐渐流行开来。对于这种流行文化,幕府一开始是拒绝的。武士们动不动就切腹,以死谢罪、君主降罪、战败羞愧、保护名誉、以死相谏等等都能成为切腹的理由。大事小事都切腹,这损失的可都是战斗力啊!奈何武士觉得这样死才叫尽忠主君,太能体现武士道了,不让切腹自尽都不行。


江户时代(1603—1867)时,切腹已经变成一种正式的自尽仪式。一般来说,武士需要沐浴更衣,享受了美食美酒,写好辞世诗,然后就可以切腹了。有时武士会以肋差(武士佩刀中较短的刀,也作胁差)来切腹,但切腹专用刀应该是短刀。道理呢也很简单,即使最短的肋差也有一尺左右长,用这种刀切腹肯定不会顺手。所以武士找不到短刀的时候才用肋差来切腹,还会在刀刃上包上布,防止割伤手指。



切腹仪式,背后是介错人,舞台场景


想想都知道切腹自尽是一种极为痛苦的自杀方式,所以江户时代就出现了介错人来“介错”——就是在切腹者持刀横着划开肚子疼痛难忍的时候,就一刀斩向切腹者的脖颈(但不能完全砍断脖子),这样可以减少痛苦——当然介错人一刀没砍死的话,切腹者会死得更痛苦。


切腹仪式到后来完全是一种形式:切腹者就是摆个切腹的架势,然后介错人一刀下去,了结性命,基本上不用体验切腹的痛苦。比如说“扇腹”,就是用扇子在腹部象征性地划一下,介错人一刀就下去了——有时候是因为切腹者年老无力,没办法持刀切腹;有时候是因为怕给切腹者武器后,他会反抗(万一人家临时改变主意呢)。


这部分因为太血腥了,所以壹读君就不放图了。壹读之前有一篇文章详细介绍了切腹仪式,大家有兴趣可戳《日本人是怎么切腹的?》


2. 逐渐形成的武士文化


切腹文化的根源在武士道,我们就来说说武士道的起源和内容。武士道,顾名思义,就是武士阶层奉行的准则。武士阶层和欧洲的骑士一样,产生于封建分封的庄园制(天皇—幕府将军—大名—武士),日本战国时代(1467-1615)时,大名之间相互混战,武士的地位大大提高。



武士绘画


早期的武士多是私人武装团体,但后来武士的社会地位提高了,肯定不能忘了精神文明建设。到江户时代,武士文化逐渐成型,它不仅有日本神道教的“忠君爱国”思想,还吸收了儒释道三家思想以及日本传统文化中的很多元素。什么文化有用,就用什么——可以,这很日本。


提起武士来,日本人最先想到的就是樱花,有“花属樱花,人惟武士”的俗语。至于为什么要用樱花来比喻武士,就有很多种解释了:樱花美丽易逝,武士也应在最辉煌的时刻不留恋地离去;正因为樱花美丽易逝,所以武士也可能在辉煌的巅峰随时死去。这之中也许还有佛教禅宗“空”与“无常”的观念在内。但不管怎么说,樱花作为日本文化的象征,也是武士道的精神象征。



樱花与武士


武士死的时候经常会留一首辞世诗(有说是辞世句),大多是世间无常、人生苦短之类(这样多有哔——格)。最早切腹的武士源赖政,据说留下了辞世诗:叹我如草木,土中经年埋。今生长已矣,花苞尚未开。战国时代著名的上杉谦信1578年因脑溢血而暴亡(这个死法真的不武士)。临终之年,他曾吟诗:极乐地狱之端必有光明,云雾皆散心中唯有明月。 四十九年一睡梦,一期荣华一杯酒。


虽然日本文学中有很多对于武士精神的描写(比如说《平家物语》),但“武士道”这个词语还是要到江户时代才会出现。武士道在江户时代最终成型,并且成为一种武士阶级的准则。讲这个,就要讲三个人的著作:宫本武藏、山鹿素行和山本常朝。


宫本武藏(1584-1645)是日本著名兵法家,他的著作《五轮书》在日本就相当于中国的《孙子兵法》。对他来说,武士之道就是取胜之道。宫本武藏著作的很多内容都是关于兵法以及如何在实战中取胜的技巧。宫本武藏认为武士应该看破生死,内心一片空明(武士要不怕死,但不能崇拜死亡);无论在多么危险混乱的情况下,都要保持武士之心,取得胜利。宫本武藏的武士道更像是存生之道,而非取死之道——这听起来很像我们常说的“向死而生”。



宫本武藏绘像,木刻版画,1584


山鹿素行(1622-1685),和宫本武藏走的不是一条路,不讲什么实战经验,而是关注武士的思想觉悟如何。他将儒家思想与武士道结合,提出武士应奉行“诚”和“仁”,就是武士不以私利行事,而应舍身奉公;同时要有仁心仁德,不可滥杀无辜——堪称日本武士精神文明建设的标杆人物。


其实山鹿提倡的武士道和骑士精神很像,都讲什么忠诚(封建制度下的现实)啊,荣誉啊,个人修养啊,要有精神觉悟啊。但是接下来要讲的这个人,画风完全不一样,他根本不在乎宫本武藏的取胜技巧,或者儒学家讲的知识就是力量,提升道德修养——他唯一在乎的就是,武士如何死得光荣、忠诚、舍得。


山本常朝(1659-1719),江户时期的著名武士,口述著作《叶隐》乃是日本武士道的经典。《叶隐》开篇就说:武士之道,即知死之道(大概是觉悟死亡、看透死亡或者知道如何死得其所的意思)——而切腹自尽就是最能体现武士忠义的方式。


此前虽然也有武士在主人死去时自殉的(日本人会称赞他们忠义),但并不普遍,直到17世纪,武士的自殉才蔚然成风。山本常朝就认为爱惜性命不是武士道,唯有不惜命、不怕死的武士才是真正的武士。他不同意什么“向死而生”的空之道,或者什么仁心诚心。而是特别强调神道教的“忠君爱国”,就是对主君要毫无保留的忠诚,“以死身奉公”。他对死亡非同寻常的“热爱”也引起了当时如山鹿素行等人的反对,但依然获得了很多武士的支持。



3. 近代武士道思想


切腹自尽不过是武士道中的一部分,武士通过“不惜死”,体现自己的忠义,以及非同一般的精神境界。但是武士不爱惜自己的性命,自然更不会爱惜别人的性命,所以有很多武士真·一言不合·就杀人的故事。


武士道的义、勇、诚、名与忠等准则中,武士的名誉与忠诚是最重要的,为此武士可以舍弃生命。忠君爱国指的是武士绝对的忠诚,主君可以暴虐无理,但武士不可以不尽忠,比如说君主要武士切腹,武士绝对毫无二话马上就切了。但武士道不是为了求死,而是为了武士的光荣使命——当然为了完成使命,性命也是可以舍弃的。


其实武士道的切腹在一开始也不是什么尽忠必需的义务。就好像中国的贞节观一样,虽然人们赞赏这种行为,但并不要求所有人都做到。只是后来越提倡武士道精神,越把这个作为武士道的标准。20世纪上半叶日本政府就用它来宣扬军国主义,尤其强调“效忠天皇”和不畏死的义勇精神,武士道就变成了宣传日本军国主义的工具。完全服从,绝对效忠,舍身赴死,在所不辞变成了对所有人的要求。


新渡户稻造在这本书中,极力提倡武士道,认为这种精神不应该只限于武士阶级。书中对武士道颇为美化,还可以看出对后来军国主义的影响。不过这不全是他的错,因为当时日本国体正是上升时期,全日本对其未来很是乐观。通过这本书,我们也可以看到为什么应该随着武士阶级消失而衰落的武士道会在20世纪被军国主义拿来“发扬光大”。


 

文化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上一篇文化:

  • 下一篇文化: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日本百人寒冬泡冰水 祈新年身体

    日本的“混血”文化与“拿来主

    日本女来中国后被彻底征服 嫁给

    日本女孩冬天穿冬裙露大腿内幕

    各地的女生对爱人们的叫法,日

    16个在日本才能享受到的超人性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