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农业是成功的农业,也可以说是失败的农业。
农产品的高品质、农民生活质量的高水平、农村优美的田园风光以及村落文化的多样性,使日本在世界成功农业案例中有一席之地。但畸高的价格、对农业巨额补贴造成的沉重财政负担、为保护国内市场而对进口农产品征收的高额关税,不仅消费者、纳税人抱怨,在国际和区域贸易谈判中也饱受诟病。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日本传统的地主制束缚了生产力的提升,因为农民辛苦劳作但享受不了果实,生产积极性限制了生产力的提升。战后进行的土地改革将耕地分配给农民,所有制变化极大提高了劳动意愿和土地收益,成为日本农业发展的Big Push(大推动)。日本农地改革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成功“工程”之一,然而单位农田面积是缩小了而不是扩大了,之前的生产结构并未根本改变,也成日后追求农业规模效益的掣肘。
1961年日本颁布《农业基本法》,初衷是扩大农地经营规模、提高生产效率。但由于选举制度、区域利益集团制约,政策效果很不理想。比如当时的农林省、通产省对农业开放顽强抵抗,农村选民支持的国会议员推动农产品价格上升、农民“工资”收入增加,政治家也为“票田”,维护自己选区的利益,反对农业自由化。池田任首相时在自己选区推行农业开放政策成为特例,而福田纠夫和中曾根康弘都为自己家乡的利益而违背放松管制、自由贸易的信条。
关税和补贴作为保护的手段,可以使一部分人短期获益,但长期看损害的是多数人的利益。日本农产品征税品种约占80%,其中半数以上农产品的关税税率超过15%。对竞争力弱的农产品如大米、小麦、大麦、猪肉、牛肉、食糖、乳制品征收高额关税,像进口牛肉38.5%,而进口配额外大米关税税率高达778%等。
日本对农业的财政补贴全世界堪称首屈一指:农林水产省网站主页显示的补贴项目高达470种,有涵盖整个农业,也有几种专门补贴针对特定对象的:农田保护和灾害防治、土地改良、基础水利、森林病虫害防治等农林牧渔各方面所获得的补贴可谓一应俱全。日本农业“过度保护”,人称“被宠坏了的农业”,必然导致价格高企。到过日本的游客,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大陆过去的留学生或公务人员,恐怕都会对日本农产品之“昂贵”,印象深刻。那时一碗面条的价格,相当于中国工人两个月的工资!即便是现在,痛痛快快地吃一顿西瓜,也还是难得的“奢侈”。
保护的结果,是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而落后的生产者不愿退出,也使规模经营进展缓慢。比如到2000年,日本的农地规模经营比例只有27.8%,2010年虽然提高到48.1%,年均提高只有2个百分点,但后来步伐再度放缓,2010年到2013年年均提高只有0.2个百分点。规模不同,是否使用大型机械设备,对生产成本影响很大。以大米为例,据日本农业主管部门测算,规模为1公顷的地块成本是每公斤201日元,而规模15公顷以上成本只有每公斤120日元,成本降低40%。
老龄化、少子化对日本农业正在形成深刻的影响。高龄化率超过50%的村落被称为“临界村落”,2006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日本有7878座,其中1591座被指“恐将灭绝”。在岛根县知夫村,平均1.7个人中便有1名高龄者,触目惊心。2015年,日本农业人口平均年龄超过66岁,下一代不愿子承父业,甚至导致农地大面积抛荒。
东京大学教授阿古智子告诉笔者一个案例,说明农业之难、改革之迫切:她的早稻田大学同学,夫妇俩出于个人爱好搞有机农业,但处境艰难。“不用农药,杂草太多,虫子太多。我见到他们的时候,又黑又瘦,真不知道他们能坚持到何时呀”。
加入TPP对日本农业又将是一次Big Push(大推动)。除少数品种严格保护,多数农产品关税将立即或逐步撤销,农业年产值将减少1300亿至2100亿日元。日本如何应对是一个难题,而对中国农业来说,则是一个绝佳的政策观察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