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日本人无比羡慕中国:房子大还便宜 家家百十平米
社科院研究员李银河女士讲过一个故事:那天,我的邻居来跟我聊天,有意外发现。
前不久,她姐姐带来一个日本记者,在我家坐了坐,聊了一阵,后来去她家吃的饭。
她跟我说,原来这个记者还想去拜访好几家,却突然取消了,原因是“受不了那个刺激”。我奇怪:他受什么刺激了?
原来,他觉得中国人的房子太大了,家家都百十平米,而在日本,他干了一辈子大报记者,才攒钱买了个小房子。
房子空间狭小,家具一多,人从房间里走过,要“像鱼一样”闪来闪去,所以他觉得太受刺激了,以致不愿去更多的人家,受更多的刺激了。
我听了才突然意识到,中国这些年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能到了让日本人羡慕的程度。原来还真没注意到。
事实上中国住房真的如此令人羡慕吗?先来看一些数据。
买房,一位熟识的日本工薪族山本对记者说,他买房了。新建的公寓,地点在葛西,位于东京都的最东侧,紧邻千叶县。
面积80平方米的三室一厅,总价3100多万日元(约220万元人民币),首付了900万,贷了25年的款,每月还款约7万日元。每天从家到城里的公司上班需要坐1小时的轻轨电车,对于这个通勤距离和时间,山本表示比较满意。
在东京,山本的购房颇具代表性。能在寸土寸金的城区中心区域拥有自己住房的都是不折不扣的有钱人,大多数的工薪阶层买房子都向四周辐射,纷纷把目光投向所谓“首都圈”的最外围。
同样的面积,圈儿边的住宅楼价格是城里价格的1/2或1/3。
推动东京人圈儿边购房的是四通八达的公共交通,每天早上,各线的地铁和轻轨载满西服革履的工薪族向都市中心移送。
东京地价是世界上最高的,所以在东京买房子就要做好拿出几千万乃至上亿日元的心理准备。
用一个正在出售的普通实例说明,东京川平冢3丁目一处公寓,距离车站10分钟步行路程,面积79.35平方米,总价5350万日元(382万元人民币).
如果首付1200万日元,贷款30年,每月要还款12.8万左右,此外,入住后每月的管理费是2万日元。
一般来说,东京几个著名的昂贵地段例如惠比寿、广尾、赤坂等区域,不要说电视上常看到的日式独门小楼,就是一套不到100平方米的三室一厅公寓房往往标价要1亿几千万。
这些地区的“贵府”确实不是普通日本百姓可以买得起的,多是为老板或人气艺人们准备的。
对于一般市民阶层来说,能在东京城内买套不很偏僻的三居室绝对是个大手笔了。
之前日本的“豆腐渣”建筑业丑闻曝光后,日本的房地产销售遭到了不小的打击。
越来越多的准买房户变成了坚定的持币观望者,谁也不想用辛苦一生挣来的钱买到的房子经不起随时可能发生的地震。
与购房相比,东京人更习惯于租房住。租房不用准备购房时首付的一笔巨款,而且可以随时根据工作的变动而搬移。
东京都内租房的价格因地域不同差价也极大,拖家带口的普通市民家庭租住的多是10万~20万日元的公寓房。
如果哪家公司有自己的宿舍楼,每月两三万的象征性房租对员工来说绝对算得上是个诱人的福利待遇了。
有数据表明,中国与日本、韩国相比,人均城市建设用地、耕地是比较接近的。
然而根据建设部的统计,全国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6.11平方米。
其中,上海为33.07平方米,北京为32.86平方米。而日本的东京只有15.8平方米。
东京的人均GDP超过3.5万美元,上海、北京人均GDP刚超过5000美元,而居住水平却早已是东京的2倍。
而事实上,生活在中国的人都有这样一个感受:北京的住房指数明显高于东京!为什么?
“住房痛苦指数”是用来衡量住房经济困难程度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商品房的平均售价(平方米)÷人均月收入=住房痛苦指数。
东京市区单位平方米房价约为2.3万元人民币。日本人的人均月收入为23000元人民币,东京人的人均收入肯定在这个数字之上。
所以可以得出:东京人的“国民住房痛苦指数”=23000元/平方米÷23000元(月收入)=1(实际应当小于1)。
北京全年房屋均价为6485元/每平方米,北京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月收入为1471元。
于是,北京市住房痛苦指数=6485元÷1471元=4.41。
更公平、更准确的比较方法为:将北京的人均收入改为中国的人均收入。
中国的城镇居民人均月收入为874元,这样的计算才更有可比性,但这样一更改,结果居然是这样的:北京市住房痛苦指数=6485元÷874元=7.42。 正如数据显示,北京人住房痛苦指数是东京的5倍左右,居住水平却早已是东京的2倍。
而这次的争论恰恰是这种数据的现实反映:一方面,李银河说出了北京部分住房条件好于东京的事实。
另一方面,网友又觉得与常识不符。北京的高房价和低收入的强烈反差,却并没有导致房市的冷清。
相反,在房市中,居民的购买力却表现得非常旺盛,而且房子大到居然让日本人都“受刺激”了。
以去年为例,北京市全年供地计划中,商品房仅占69%,其余的都变成了经济适用房和享受经济适用房政策的用地。
而这些所谓的享受经适房政策的供地全部都不是面向社会民众的用房。
而是仅面对特殊单位群体的住宅用地,此一项的面积就高达2586万平方米。
另外,即便是面向社会的经适房情况大家也知道,就是所谓“开奔驰住200平经适房”。不知日本记者去的是否是这些“人家”。
中国经济以10%左右的幅度增长已经维持了二十年之久,东南亚等国这样增长之后都已步入发达。
中国虽然整体还未富起来,那也只能说是贫富差距太大,不能说富人少。
无论是所谓“权贵”,还是合法致富的企业家、明星、高管,比例虽不高,总数可也不少,这些人是具有购买力的。
了解楼市的人可能知道,在北京年轻人买房基本不是花自己的钱,而是三个家庭六个人供一套房。
小两口是独生子女,男方和女方家里共同出首付,然后共同还贷,当然也有条件好的家庭只需要一方家长的积蓄就够了。
所以都说“靠工资买不起房”,可房子还不是一套一套都卖出去了。
按你的收入算出来的住房痛苦指数当然高,但加上你外地父母几十年的积蓄就是另一个概念了。除去这种情况,所谓“温州炒房团刚走,山西煤老板又来”,全国的财富新贵们轮番冲击北京房市。
在一个失衡的社会里,各个角落的资源都会以极快的速度向有限的大城市积聚,以举国之力和日本的一座城市比,就难怪日本记者显得寒碜了。
我们时常对城市中的建筑过目即忘,甚至你不会觉得城市与城市之间有什么不同。
因为这些钢筋混泥土建筑的空间里,没有与我们内心与之呼应的东西。
而有些东西是一个民族几千年里凝练下来的一种审美,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在这里我们才能找到安心、宁静和与沉醉。
所以我们才会对日本建筑产生向往。
大潮中,日本建筑无疑是令人瞩目的:传统建筑古朴自然,内涵丰富……利用世界先进技术,从本国文化中找素材,全方位地借鉴传统元素,这是日本建筑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日本很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共生,在保护环境方面所做的努力同样令人赞叹。
自南北朝、隋唐开始,中国的建筑技术与风格就传入日本。12世纪后,在镰仓幕府和室幕府时代,中国风格的宫殿、神社、佛寺、府邸逐渐推向全国。
至今,中式古建筑印记仍强烈地反映在日本的建筑中。
和式建筑的建造技术起源于中国,古代中国人为避免木造建筑遭受虫蛀和腐败,便把房屋架高,令地板与地表存在一定空间,以隔绝土地所产生的湿气,延长使用年限并有防止野兽入侵的效果,称为杆栏式建筑;
由于气候变迁等因素,宋代以后此类建筑在中国有减少的趋势,但在日本得到保留。
和室的设计与格局基本上继承唐朝,日本人亦保留了古代中国人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把原本寝室使用的叠蓆,延伸到整个房间,再配上日式房屋常见的灰砂牆、杉板、糊纸的拉木隔扇门,就演变成所谓的和室。
我们在肯定日本建筑的同时,也不必妄自菲薄。中国人几千年来形成了特有的生活方式、人文情怀,这决定了我们对自己栖身的建筑有着自己独特的文明特征,院落将这一特征表达得淋漓尽致。
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是将人、建筑、自然环境视为一个整体,这种设计理念非常先进,即使放在全球化的今天同样值得推崇。
中国古典建筑讲究色彩的搭配,建筑中粉墙黛瓦与自然景观之间形成的色彩搭配与对比;
现代新造的中式住宅项目往往统一提炼丰富的装饰元素,取消繁复的雕梁画栋,符合现代审美品位。
风格更古典的中式建筑则仿佛能让你聆听岁月的回响
门户
门户
中国园林的园墙常设洞门,洞门仅有门框而没有门扇,常见的是圆洞门,又称月亮门、月洞门。
还可作成六角、八角、长方、葫芦、蕉叶等不同形状。
洞门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一个看庭前三字,大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秋冬之意。
屋檐瓦当
屋檐,房屋前后坡的边缘部分(俗称瓦檐),民间俗语(挑檐),即房檐。
青石板
住在中国人该住的房子里,就是这么安宁、美好,每个人都会典雅起来。
中国传统建筑沉淀着厚重的历史文脉,对中国传统建筑的传承需要“得其神而变其形”。
随着科技的发展,建筑工艺技术都得到飞速的发展和提升,建筑新材料推陈出新,建筑师必须与时俱进,中式建筑必须要与最新的建筑技术、最新的建筑材料接轨,才能真正更好地传承中国建筑的精髓。
日本一位记者来了中国后表示大受刺激,他觉得中国人的房子太大了,家家都百十平米,重点是还便宜!而在日本,他干了一辈子大报记者,才攒钱买了个小房子,差距太大。
/
50
日本房子真的比国内的好太多?我们在肯定日本建筑的同时,也不必妄自菲薄。中国人几千年来形成了特有的生活方式、人文情怀,这决定了我们对自己栖身的建筑有着自己独特的文明特征,院落将这一特征表达得淋漓尽致。
推荐阅读:不必羡慕日本人 这才是中国人应该住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