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日本,无论是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在冷寂的乡村,人们都能够不经意地就看见那一座座小小的 “稻荷神社”,能够看见那并不张扬的神殿前坐立的一对狐的石像。如今,在中国,狐狸已经被转叫为“狐狸精”、“狐媚子”,是这个社会激情面对“二奶”、“小三”时的用语,没有人把狐当作神来供奉。
奇怪,难道东瀛列岛主管五谷丰登的“稻荷神”,其实就是一只美丽的灵狐?我试着多次去问日本人,他们又一个两个的支支吾吾没有把握,有的说好像是,有的说好像不是。这实在让我不爽,于是,我下决心要探究日本的“稻荷神”和狐究竟是个什么关系?仔细究来,这话还得先从日本人的“狐狸观”说起。
当初,狐在日本社会的地位是低下的。日语里面有个单词叫做“狐狸妖怪”,认为狐和狸是会变身的动物的代表。与此同时,狐和狸还被日本人看成“宿敌”。在民间,更是自古就流传着狐和狸化身为人的故事。故事里狸一般是化身成个秃和尚,狐一般是化身为妖艳的美女,“妖狐”一词就是这么演绎而来的。
日本人还给狐冠以玩弄人心、会附人身的污名。从“狐狸眼”这个说法就可以看出,日本人认为狐的性格狡猾,形象比狸还坏。但与此同时,日本人又爱将笨拙且又轻举妄动的人比作狸,将俏皮又懂得深思熟虑的人比作狐,觉得狐比狸讨人喜欢,尤其是讨神的喜欢。这里的“神”,就是主管五谷丰登的稻荷神。
这样一来,每当提到“稻荷神”,人们就会联想到狐。事实上,这完全是一个误解,稻荷神的语源是“稻成”,“稻成”的意思就是从一粒单薄的大米变成一片金灿灿的稻田。因此,主管五谷丰登的神被叫做“稻成”之神,后来又简写作“稻荷”神。当初,狐只是“稻荷神”的使者之一,并不是神的本身。
简单说来,在日本,对于“稻荷神”来说,狐就和春日大社里面的鹿、熊野神社里面的乌鸦一样,是为神服务的“神使”,是“稻荷神”在这个人世间的代理人。那么,也许有人要问,为什么狐会成为和“稻荷神”关系最密切的灵兽呢?她是怎样走过的一条“从奴隶到将军”的道路的呢?
古代的日本人认为,凡人直接向神寻求帮助是大不敬,所以需要选择一种动物牵线搭桥做“通信员”,先替人去神那里探探风,再顺便把人的愿望转达给神。这就好比要求某个大老板办事儿,得先打通老板秘书那一关一样。而狐的尾巴呢,刚好看上去就像金黄色的稻穗,接近“稻荷神”自然方便一些。
到了平安时代,日本出现“神佛习合”(又称“神佛合一”)现象。而“神佛习合”后,“稻荷神”被当成是印度密教里的荼枳尼天(座骑是一只白狐),而荼枳尼天又和狐的习性相同。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公式,稻荷神等于荼枳尼天,狐等于荼枳尼天,结果,这“狐”就运气有佳大摇大摆地成为“神”了。
在平安时代,日本还盛传武家政权的鼻祖平清盛能得天下是因为机缘巧合救了灵狐一命,所以老百姓们开始争相供奉荼枳尼天,希望自己能跟平清盛一样功成名就。这也给狐的地位提高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她一下子拽了起来,从一个“信使”跻身到了神佛之列。
到了江户时代中期,“稻荷神”从乡村走向城市,商人把他当做“买卖神”,武士们把他当做“镇屋神”,“农民工”们把他当作“部落神”,“稻荷神社”从此遍布日本大街小巷,以至那时的“川柳”里,出现了将“稻荷神”比作是哪里都能看到的狗屎的说法。结果,“狐”假“神”威,她也在人们的心目中留存了。
如今,即使在东京这样的国际大都市,“稻荷神社”也是在大街小巷里面处处可见的。有意思的是,东京的“稻荷神社”有的是独立存在,有的则是依附在其他神社里,有的建筑在公司的楼顶上,有的紧邻住居小区。“稻荷神社”和那美丽的灵狐也因此与人同在,成为慰籍日本庶民百姓的“最亲民”的神。
最后还想饶舌几句的是,日本还有一种食物叫“稻荷寿司”(寿司外面包裹一层油炸豆腐皮),名字的由来是狐爱吃油炸豆腐皮,吃后还可以恢复力量。但事实上,这种说法没有真正的依据,最初就因为看狐的毛色和油炸豆腐皮的颜色差不多,就传出了狐爱吃油炸豆腐皮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