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两三年的“太极”,在美国的威逼利诱下,日本再也招架不住了。随着最近首相安倍晋三的访美,日本政府终于就加入《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以下简称“TPP”)谈判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
近日,日本政府官员在华盛顿与美方代表就加入TPP谈判展开前期磋商。此举标志着日本正式寻求加入TPP协议。日本农业界一向是各党争取的对象,有选举“大票箱”之称。为此,安倍政府计划“弃车保农”,以继续向美国缴纳汽车关税作为条件,换取保留国内的农产品关税。该战略能否成功现在还难说,但日本国内市场上已经开始大量出现外国大米,却早已是不争的事实。
日本从南到北,基本都以稻米为主食。单产高、质量好的稻米曾经是日本的骄傲,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甚至还有少量出口。然而近年来,日本餐桌上开始频频出现外国大米的身影。
日本进口大米全部由政府管理,实行定期招标。去年12月的招标中,平均中标价格比上一次上升了7%,1公斤达到314日元。虽然不能单纯做比较,但考虑到加工成本,进口大米基本上和国产大米基本持平。虽然预定进口的大米只有2万5000吨,但参与竞标的大米数量超过8万吨。其中,最有人气的是中国产大米,中标数量占到了一半以上。
实际上,日本政府经过贸易交涉后,在进口大米的同时,为保护国内农业的利益,制定了被称为“MA”的采购国内大米最低限制度。这是对国内农业的保护。当一年间的进口大米超过77万吨时,日本将对超过部分征收778%的关税。77万吨大米中,用于主食的为10万吨,其它的都用于加工和饲料。
那么,为什么日本要大量进口大米呢?首先,日本国产大米的价格一直处于高位。由于政府一刀切,平均国内各地的大米生产量。日本国内生产规模大的地域、水田多的地域,大米生产量也被限制在和其它地区同一水平。拥有大量生产量的地域,只能生产价格高的品牌大米。
其次,从需求方面来看,日本人消费大米的方式已经发生巨大变化。日本人的大米消费在上世纪60年代达到顶峰后,开始缓慢下降。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单身家庭和两口之家不断增多,与传统的在家做饭方式比起来,他们更喜欢在外面吃饭。这就导致大米的购买主体从个人、家庭转向了各种超市和餐饮集团。
与个人、家庭重视大米的品质和安全不同,经营企业更重视价格便宜。去年,日本大型超市的中国大米就非常有人气,而买家主要还是企业。而消费者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对进口大米也开始慢慢接受。在这些背景下,外国大米开始大量进入日本市场。
国产米要接受政府主导的产量平均调整,进口大米又有配额限制。日本的大米市场就处在这种扭曲的状态中,而且这不是短期内就能解决的问题。但是,从消费者的利益考虑,从大米便宜安定的供应考虑,日本政府应该尽快调整现有体制,让农业生产有更大的自由度,让耕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只有这样,日本以大米为主的农产品,才不会陷入被国外农产品围追堵截的外忧内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