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著名政治家吉田茂说过,重视教育事业是日本近代化的一大特点。而事实上,对日本社会影响最大、使日本获得成功的最主要原因,也正是它的教育制度。这是曾在日本担任大使的美国“日本通”赖肖尔的结论,也是日本人自己的结论。
日本在明治新政府成立仅4年就设立了文部省(教育部),随后又制定计划,要建立一个以法国为样板、以普及文化为目的、高度集中统一的教育体制。二战后,日本实行教育改革,实行9年义务和完全免费的教育。在这种体制下,日本很快成为世界上教育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上世纪80年代,日本人的高中毕业率就约达90%,居世界前列。虽然日本大学入学率不如美国,但大学毕业率则较高。就文盲率而言,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不到1%,而美国是20%。
日本人读书看报的风气非常浓厚,无论报刊、杂志还是图书,无论国际时事还是政治、历史、科学、艺术等,他们都感兴趣。上世纪80年代统计,日本几乎所有的家庭都定期订报,其人均订报居世界前列。据1979年的调查,52%的日本人除读报外,还读一本周刊杂志、一本月刊杂志。这些年来,尽管受电视、互联网影响,但日本人均报刊发行量仍是最高的。
日本的报刊对新事物十分敏感。有什么新学说、新知识,马上就成为报刊的话题,跟着就要出书。日本每年出书四五万种,二战以来日本翻译的外文书籍近40万种,甚至一些有参考价值的外文书,日语版与原文书同时出版。
为适应日本人的学习需求,日本政府为办教育电视台拨出了大量预算,编排和播放各类实用节目:有外语讲座;有普及卫生保健知识的节目;有教授诗歌、绘画、手工工艺的节目等,还有针对不同群体的特殊节目。
日本人一向认为,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养成了离校后仍然继续学习的习惯。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并不因此就自封为专家,还要接受专门训练。毕业生刚就业时被称为见习生,要长期接受特殊训练,然后才能成为一名普通职员。熬上普通职员也要时常参加各种学习班。如果单位里没开办学习组织,则安排职员到外面学习或奖励他们自学。
日本政府派到国外进修的不是青年大学生,而是在机关里工作过一两年的年轻有为的人。这些被派往国外进修的人,对自己机关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是很清楚的。因此,他们能有的放矢地学习专业知识。以外务省为例,进中国课工作的人,最初两年在外务省内转一圈,然后派到北京语言大学等校进修中文。中日建交之初,日本派到中国来的第一批留学生就是外务省的年轻官员。他们在北京学一两年中文后,又被派往世界各地了解外部研究中国的情况。进修完毕后,再到驻华使馆和驻香港总领馆工作,让他们研究和处理实际问题。这些人干几年后回到外务省,就是一个中国问题专家了。
在日本,读书不只是年轻人和一般职员的事,政治家和大小老板、经理也有浓厚的读书风气。据调查,中小企业的总经理平均每月看3.5本书,每天的读书时间约为一个半小时。有钱人可以不读书的想法在日本是行不通的。任何一个在社会上有地位或在学术上有影响的人都得不断地学习,否则,就会受到轻视甚至讥讽,认为他成了“没用之人”。
在日本学术界,许多年逾古稀的老学者还活跃在社会上,参加各种活动,继续研究并加以发表。在日本,文人学者的社会地位非常高,广受人们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