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个多地震国家。据统计,全球每年有10%的地震发生在日本及其周边地区。千百年来,日本人民饱尝了地震之苦。 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地区发生7.9级大地震。地震引起大火,在东京城内烧了三天,大半个城市化为灰烬,致使14.3万人死亡,其中90%的人是被地震引起的大火烧死的,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毁灭性灾难。 仅在近几十年中,又发生过不少大规模强烈地震。因而在日本防震教育非常深入,防震设备非常普遍。 为加强地震监测和研究,日本气象厅在全国设置了3000个监测点,建立了严密的监测网络。 大地震催生了受过特别训练的紧急消防援助队等救援队伍。一旦灾害发生,他们会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日本的防灾教育充斥着报刊、电视、画廊。我们去日本前几天,报载长野县发生了一次地震。到了那里,便见大街上、县厅办公的地方,到处张贴着那次地震的灾情照片与介绍。 在高耸入云的世界第一铁塔——东京塔里,专门有一个展厅介绍地震知识。循环放映地震科教片,信手拈来的画册是地震专刊。 在日本,有关防震抗灾方面的知识教育相当普及。人们不仅要知道和了解地震等自然灾害,更要掌握相应的防范技能。日本社会的各行各业,经常会举行各种形式的防震防火演习。 日本各地还设有许多防灾体验中心,免费向市民开放,供人们亲身体验发生灾害时的实况,了解避难方法。 校园、公园、缓冲绿地等公共设施在灾难事件发生时也都能成为避难所。 从小培养防震抗灾意识,是一个成功做法。如东京都内的小学,每个月都要举行这类演习,以便小学生在真正遭遇地震等灾难时,不但不会慌乱,而且还知道如何规避和救助。 在日本,人们的防震意识已经渗透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家里稍高一些的家具,为了防止它在地震时倒下来砸伤人或物,都有专门装置把这些家具与墙壁固定着。而摆放的音响、电视、易损坏的工艺器皿等,在其四角都有防滑的胶皮垫。 为提醒人们地震危险时刻存在,位于兵库县南部的野岛断层被保存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北淡震灾纪念公园。 我们在日本考察期间,无论走到哪里,不管是工厂、旅店还是娱乐场所。在高大的建筑物里,都有醒目的防灾标志,到处可见赫然的红字——“避难口”,并绘有一奔跑的红色人像,红箭头指示着逃遁的方向,给人一种恐怖的感觉。仿佛那里刚刚发生了地震或是火灾。不管楼房里的电梯多么方便,顺着“避难口”所指方向,总可以找到人行楼梯。 我们在东京新建的现代化游乐场——迪斯尼乐园观光时,还真的使用上了避难口。当我们乘船进行“世界探险”时,船至一个“古城堡”。魔鬼般的军队,正在进行一场夜战,炮火连天、战鼓咚咚,使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就在这时,灯光突然亮了,原来游船发生了故障,连环船前进不得,后退不能。只见避难口的大门打开,导游指引我们从“古战场”逃了出来。人们不禁出了一身冷汗,庆幸自己不曾遇难。 今年3月11日日本地震发生的当日,整个世界都震动了。这尤如一记警钟,告诫人类不可妄自尊大,不可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明天的历史还会继续,世界仍会如常地运转,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知道哪天地球将会停转,但我们可以做的是更加善待这个星球,善待周围的人们,以谦卑的心态面对不测的未来。 |
在东京亲身感受日本的防震教育
文化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相关文章
日本人口不断减少,女多男少,老龄化严重,真实情况令人担忧
日本一寺庙,金碧辉煌,被誉为“土豪”
日本96岁尼姑,整天吃肉喝酒沉溺男色,彪悍人生不需要过多解释
日本的贫富差距为何这么小?
大阪万博纪念公园“红叶节”开幕 红叶与日式庭院交相辉映
草间弥生作品亮相“四叶草”
日本西友、丸井们是如何对待自有品牌的?
日本西友、丸井们是如何对待自有品牌的?
一本书了解日本人眼中的“私摄影”
38条冷知识,让你更加了解日本
日本唯一存活1442年公司,从隋朝到现在,只做一种偏门业务,依然强大
为什么日本的出租车上偶尔会看到“SOS”?
为什么日本工薪阶层也能住独栋“洋楼”?
96岁的日本尼姑吃肉饮酒,沉迷男色,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处女率超高的日本,真是一个低欲望的社会?
经济高增长,日本女性为何回家做主妇?
日本人是如何保持健康的?4个“小秘诀”多学习,或帮助身体长寿
为何日本性同意年龄只有13岁?
对日本人来说有什么奇怪的中国食品,让他们兴奋?
日本艺术家長坂誠展 油画人物作品选
日本的“抠门”饭店,营业三十年,卖一种食品,还是中国传去的
日本有2个地方禁止女人入内,1个因为歧视,1个则是为保护女性
从硬汉风靡到娘炮盛行,日本的“娘炮文化”,美国曾是推手?
【日本杂学】日本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筷子的?
为啥日本的交通事故最少?其实原因很简单,不过我们很难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