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大都市里看不见“农民工”的身影。1955年到1975年,日本平均每年有72.5万“农民工”进入城市,转入非农产业部门工作。与中国今天的情形类似的是,日本当初的“农民工”也面临着从工资到保险与城市工待遇不平等的问题。但日本用2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农民工”的转型。
日本没有户口本,只有所谓的“誊本”。一个人准备长期出行到外地的时候,只要把自己的“誊本”从当地政府登记迁出,再于14天之内到所到之地政府登记即可。
日本城市的住房制度让“农民工”安定下来。在日本的城市里面,有公营住宅、住房公团等对中低收入家庭居住进行保障住房的制度。住宅中有的当初就是为了接受“农民工”而兴建的。
日本采取的是全民保险制度,进城的“农民工”都要加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事故保险、雇用保险等。这看起来是增加企业的负担,实际上确保了企业的劳动力来源,让企业不至于出现“劳工荒”。
日本政府严格要求企业对劳工的雇用保障,采用近乎“终身雇用制”的方式,确保农民进城后不会因失业而陷入困境。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农民在失地后再失业的后果,避免了城市流民阶层的出现。
日本实施九年义务制教育,学龄儿童转迁之后,必须在3天之内到当地教育委员会报到,由其安排入学。他们不存在借读和赞助入学问题,更不存在要回到当地参加高考的问题。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每年也有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为什么20年过去,日本能够成功完成“农民工”转型,而我们中国却问题较多?也许由于具体国情不同,日本的经验中国不能照搬,但分析其中的转型过程,其中的一些制度颇能给予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