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滨中华街里的关帝庙) 许多人都将横滨的中华街视作全日本乃至全球最大的唐人街。横滨的历史,其实也是华侨华人在此落地生根的历史。 从“南京町”到“中华街” 中国人侨居日本横滨的历史大约与横滨开港的时间相同,迄今已走过150年。早先中国人来到这里是以传统的“三把刀”为生存手段,即主要经营以剃刀为代表的理发业、以剪刀为代表的服装业和以菜刀为代表的餐饮业。随着中国人源源不断的到来,从1877年起,日本人开始把中国人聚居的地方称为“南京町”。当时日本人多喜以南京指代中国,故名。这一日式地名沿用了很长时间,直到“中华街”的出现。 上世纪50年代初,得益于便利的交通条件,南京町一度成为驻日美军和各国海员休假的主要娱乐区,繁荣程度不断提升。1955年,华侨们在正街西端兴建起了第一座牌楼,牌楼正中题着“中华街”三个大字,“中华街”之名从此取代了“南京町”而名扬四海。今天的中华街主干道大约长350米,各条小巷里弄向四周发散开去,纵横交错,形成一个颇具魅力的迷宫,这一特色恰恰迎合了喜欢寻奇探胜的日本人的心理。 中华街的社会经济功能也早已突破传统的“三刀行业”,而是朝着集旅游、观光、美食和休闲于一体的商业街方向发展。中华街原有四座牌楼,为了增添街区的文化魅力,营造新的旅游亮点,当地华侨又集资修建了三座新牌楼。其中的西门牌楼延平门是仿中国北方样式修建,白底绿纹,4根顶柱由纯金箔镶就,门高约12米,甚是气派。 关帝庙:两岸同胞携手共建 横滨中华街里寺庙众多,其中尤以关帝庙最为有名。关帝庙最初建成于1873年,然而在漫长的岁月里,它先后遭受到地震、战乱和火灾的破坏,旧址残破不堪,仅有关帝神像还保存完好。1987年7月,海峡两岸的侨胞聚首一堂组成关帝庙建设委员会,经过3年的努力,一座辉煌崭新的关帝庙于1990年重新伫立于中华街上。庙里的汉白玉栏杆、石阶和屋脊上的琉璃瓦等由北京的公司负责营造,正殿及牌楼的木雕和室内装裱则由台湾的企业一并承担。 每年新年时,很多侨居日本的中国人都会来关帝庙祈福。一位在海外生活了60多年的老华侨坦言,生活在海外的华侨华人之所以如此尊崇关公,主要是因为关公对主公尽忠,于民族尽义,这也是广大华侨华人在海外生活一直秉持的信条。一道浅浅的海峡隔不断中华儿女共同的民族信仰和民族气节。关帝庙的百年沧桑见证了近代住日华侨华人的曲折命运,而如今它的旧貌换新颜更彰显了两岸同胞携手共进、团结一致的潮流不可阻挡。 |
日本乃至全球最大的唐人街:横滨中华街
文化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相关文章
日本文乐迎来第二位“四代目”人形遣い桐竹勘十郎
京都设计师推出可持续和服,使用回收丝绸和植物染料
歌舞伎团体“新世代”启动全球巡演,融合现代音乐和传统表演
日本文化厅启动传统工艺数字保护计划
日本樱花季延长引发热议
日本茶道复兴吸引年轻人
日本骑车须在机动车道左侧骑行
日本人口不断减少,女多男少,老龄化严重,真实情况令人担忧
日本一寺庙,金碧辉煌,被誉为“土豪”
日本96岁尼姑,整天吃肉喝酒沉溺男色,彪悍人生不需要过多解释
日本的贫富差距为何这么小?
大阪万博纪念公园“红叶节”开幕 红叶与日式庭院交相辉映
草间弥生作品亮相“四叶草”
日本西友、丸井们是如何对待自有品牌的?
日本西友、丸井们是如何对待自有品牌的?
一本书了解日本人眼中的“私摄影”
38条冷知识,让你更加了解日本
日本唯一存活1442年公司,从隋朝到现在,只做一种偏门业务,依然强大
为什么日本的出租车上偶尔会看到“SOS”?
为什么日本工薪阶层也能住独栋“洋楼”?
96岁的日本尼姑吃肉饮酒,沉迷男色,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处女率超高的日本,真是一个低欲望的社会?
经济高增长,日本女性为何回家做主妇?
日本人是如何保持健康的?4个“小秘诀”多学习,或帮助身体长寿
为何日本性同意年龄只有1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