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的渊源上讲,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是深远的,但是在幽默上,日本也发展出了自己的幽默话语系统和表达方式,如果中国和日本相比较来说,不知道哪个民族会更幽默一点呢?
中国文化在总体上对日本固然影响很深,但相对说来,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幽默因素似乎并不很发达。虽然三国时就出现了《笑林》这部笑话集,可是直到清代才有了《儒林外史》这样成熟的讽刺小说。而日本近世文学(明治维新前的三百年间)可以说是广义上的幽默文学。有相当一部分反倒是拿中国文化经典搞笑的,如之于《唐诗选》的《通诗选笑知》(“狂诗”)、之于四书五经的《逛妓寔卵角文字》和《论语町》(“洒落本”)等等。此外还出现了狂歌、俳偕、川柳等富于机智、幽默、嘲讽意味的诗歌样式,形成了独自的幽默话语系统和表达方式。近现代也出现了夏目漱石的《我是猫》和《哥儿》这样几乎家喻户晓的幽默文学作品。我国恐怕只有钱钟书的《围城》才能与之媲美,而这在时间上则晚了许多。所以,至少在幽默这一点上,很难说日本受到中国多大影响。
日本坊间好像不大有中国的所谓“黄段子”之类。就文学作品来说,也许因为较为洗炼和文人气较浓的关系,基本没有我们所不能理解的幽默。比如谈美女—— 日本男人当然也常拿女人玩幽默——三岛由纪夫说美女必须死两次:美貌之死和肉体之死,第一次是真正可怕的死,死后遂为“原系美女”、“美女遗址”。再如当今御茶水女子大学的哲学教授土屋贤二质疑声称只爱太郎一个人而绝不爱二郎三郎等其他男人的日本女子,反问道:假如太郎变得和青蛙一般模样你也能继续爱下去不成?或者进一步变成四条腿的桌子你的爱也能始终如一?还有,很多人都知道村上春树很幽默,而他的幽默没有不能翻译不能体会的,试举两例:“可怜的宾馆!可怜得活像被十二月的冷雨淋湿的三条腿的狗/男子用兽医观察小猫跌伤的前肢那样的眼神,瞥了一眼我腕上的迪斯尼手表”。如此看来,其幽默方式和内涵是多少有些不同,但都不至于构成理解上的障碍。当然,绕口令之类是另一回事,那东西直译根本不成其为绕口令。
日本人深受佛教“无住”、“无常观”的影响,对待人生和生活的态度,较之乐观,似乎更近乎达观。在对外界事物的感受和审美方面也往往带有“孤寂”、 “枯淡”等感伤和悲凉意味。也许因为这个关系,他们的幽默也大多较为节制,更是一种从心底缓缓渗出的静静的幽默感,很少能逗人捧腹大笑,作为故事很少有热热闹闹的喜庆色彩和“大团圆”结局。总的感觉是,日常生活中日本人大多没有中国人那么逗儿,那么天南海北砍大山,尤其工作时极少调侃。
日本也有相声,叫“漫才”,一个人说的时候较多,也没有中国这么普及。至于有什么特别之处,因为我听不懂,就不晓得了。
日本没有“笑一笑,十年少”这样的说法。说极端些,中国人更注重生命的强韧和长度,日本人更注重生命的张力和瞬间表现力,因此前者更欣赏梅花而后者更喜爱樱花。前者修得起长城和敦煌石窟,后者则没有这个耐性。在这点上,中国似乎更需要日常性大众性的幽默以便在众人欢笑当中放松自己,日本人则倾向于独自从集中性压力中析离出幽默元素。至少在表面上,日本人的笑容没有中国人多。
日本报纸几乎每天都有漫画(政治讽刺画)刊出,从小泉、安倍到布什,除了天皇都可以入画,有时还有类似中国打油诗的“川柳”发表,用来嘲讽社会现象和表达不满。一些通俗性、娱乐性杂志开有漫画(讽刺画)专栏,例如“江户风流考”之类,表现男女情事中的幽默。日本自古以来在性方面就比较开放。不过在现今生活中倒不像中国人那样随便开这方面的的玩笑,除非喝酒喝到一定程度。
我觉得中国人、尤其中国的北方人更为幽默。例如赵本山,其实东北人几乎人人都是赵本山。至于原因,我想至少有三个。一是中国人属大陆性格,较为豪爽豁达,少有“小家子气”——整天在肚子里精打细算的人是很难幽默起来的。二是部分中国人时间更充裕或者说生活、工作没有日本人那么紧张。幽默是一种艺术,而艺术在本质上是有闲阶层捣鼓的玩意儿。一大早就出门上班九点以后才加完班回来的人哪里玩得起幽默!三是同汉语的特点有关。汉语一字一音,容易合辙押韵,节奏感强,句子又容易排列整齐。也就是说,汉语有编“顺口溜”、俏皮话的先天优势,加之中国人有语言天赋,搞幽默相对来得容易。只是,当下似乎少了些优雅,也就是说幽默的品位有待上个档次。作为文学作品中的幽默也多少带有痞子味儿,别说钱钟书,连张天翼笔下那样的幽默小说都极难找见了,不知何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