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文化 >> 歌舞伎 >> 正文
日本的美和舞台之粹——歌舞伎

歌舞伎是在十六世纪末期到十七世纪初期,差不多是和木偶净琉璃同时产生的。中世纪的能乐和狂言对歌舞伎的产生曾有很大影响。同时,它也从民间艺术中吸取了很多营养,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演剧艺术。

诞生:
   1603年(江户初期)出云地方一位名叫阿国的巫女创作了一种,“唸佛踊”。她和当时的风流人物名古屋山三结成夫妻后,组织了一个剧团。山三郎善唱俗歌,而阿国则善于跳舞。他们的表演很受欢迎。原始形态的歌舞伎是穿着绚丽服装的妇女跳的一种舞蹈。这种早期的舞蹈发展成为有一定戏剧结构的舞剧。但是,早期的歌舞伎以女扮男、男扮女为主,观众主要是看男女姿色,并不很重视技艺本身。在歌舞伎剧团里,虽然有男有女,但演出时以女为主,所以称为“女歌舞伎”。但是在歌舞伎演出的地方,人群繁杂,常常发生打架斗殴的事情,并且常常因为男演员争女性舞伴的欢心而引起争吵,扰乱了社会秩序。1629年,当时的政府曾以有伤风化的罪名禁止歌舞伎的表演,后来政府规定歌舞伎可以复活,但要从过去出卖色相为主变成以剧情为主,并且妇女被禁止登台演出,由年纪较大的男子充当所谓歌舞伎的正式演员。这时的歌舞伎将以往一场到底的形式改成了多幕剧的形式,剧情也更向现实主义方向发展。此后不久,又将日本民俗花道搬上了舞台,同时还引进西洋剧的旋转舞台。由于歌舞伎的长足发展,使它得到公认,正式成为日本传统戏剧。

发展:
  元禄时代(1688年—1704年),上方(关西)采用“和事”(剧情以恋爱为主)为基本艺能形态。江户(关东)则采用“荒事”(以武士、超人、鬼怪为主),并且将“人形净溜璃”(木偶曲艺)的故事和用三味线(一种三弦琴)配乐的方式引进到剧中,产生了义太夫狂言流派。1700年左右,歌舞伎已形成了六大派系,即:市川团十郎系,松本幸四郎系,中村歌右门系,尾上菊五郎系,片冈仁右卫门系,市川左团系。这时歌舞伎发展到了成熟阶段。

  歌舞伎原以关西为发源地,江户后期逐渐向关东转移,剧情也发生变化,出现了不少热心于将戏院文明化,使之成为上流社会的社交场所的风潮。此时,“活历剧”(历史剧)和“散切狂言”(新潮剧)等作品不断出现。可是随着欧化主义倾向的衰退,歌舞伎又恢复了其保守、古典的原来面貌,并且沿袭至今。

  为了使歌舞伎的传统得以沿袭,日本政府在1966年设立了国立剧场,袭名的旧习得以恢复,如著名的关西的仁左卫门家族、关东最出名的市川家族歌舞伎十八番、尾上菊五郎家族等。

舞台:
  早先观众露天坐在地上观看。但是,不久出现了有楼顶的两层楼式的歌舞伎剧场,其舞台形式独特,有一条名为花道的狭路从舞台伸展到观众中去,还有挂幕。到十八世纪后半期,还设计了精巧的舞台装置,包括转台和舞台升降机。一天演出的节目有了一定形式,包括一出历史剧,一出描写当代生活和仪节的戏和一出附加的舞剧。歌舞剧中首先重视的是演技,因此演员家传的姓氏和演技的传统极受重视。

文化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日本国粹歌舞伎演绎全日空飞行安全演示
传统文化包装动漫题材新派歌舞伎《NARUTO》东京上演 赴日游客也成潜在受众
日本歌舞伎不仅世袭而且还有专属家纹
参观东京皇居:发现日本小学生着装打扮很奇特
日本红灯区成主妇赚外快场所
颠覆世界观 日本女人们又放大招了
日本红灯区 成主妇学生赚外快场所
走进日本牛郎的开放生活
奇怪的日本文化大解析1
日本著名的大型红灯区:歌舞伎町一番街
记者手记:浓妆背后的故事——走近日本唯一男艺伎
日本奢靡夜生活:歌舞伎町
繁华东京生活的潜规则(下)
东京生活的潜规则(下)
日本舞台上表演的木偶剧:文乐
日本舞踊解说
深入日本歌舞伎
新宿歌舞伎町的前世今生
日本歌舞伎现场揭秘变身绝技
在日本看一场歌舞伎表演要花多少钱
日本的情色产业并不依赖于整体经济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本文乐木偶剧
日本所独有的一种戏剧:歌舞伎
拥有两百多年的传统的琦玉县小鹿野歌舞伎
日本“歌舞伎”面膜 让你瞬间变脸戏剧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