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顾客正在选购巧克力
人民网东京2月14日电(许永新)情人节起源于西方,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罗马帝国时期,但在日本流行开来却是在1958年左右,而到了70年代后期,情人节风俗开始在日本扎根,并被赋予了浓厚的日本色彩,那就是女性要送给男性巧克力。2月14日这一天,对日本巧克力厂商来说也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巧克力的销售量要占到全年的20%左右。
一名女性可能给多名男性送出巧克力,但要表达爱意的却只有一个人。在日本,给意中人送的巧克力称作“本命巧克力”(日语中的“本命”意为“最看好的人或事”),给其他人的巧克力则是出于人情用来应付的,称作“义理巧克力”(日语中的“义理”表示“表面上的、礼节性的”等含义)。两者因为用途不同,价格自然也会相差不少。当然,也不是说女性只是赠送,男性在收到巧克力后,也需要有所表示才行,那在什么时候表示呢?这一天被固定在一个月后的3月14日,称作“白色情人节”。
那为什么日本与其他国家不同,是女性送给男性而不是相反,对此有多种观点。笔者认为,这是由于以前,日本女性结婚后做家庭主妇非常普遍, “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问题就显得非常突出。战前的日本是不能容忍自由恋爱结婚的,但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自由恋爱结婚的情况越来越多,女性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自己终身幸福的愿望也就越加强烈。商家不失时机,引导她们通过给心上人送巧克力的方式进行表白。这种做法果然奏效,立即得到无数女性们的响应。
到了二十一世纪,这种女性主动的做法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当今日本社会中“草食男”大行其道,这些男性在感情方面被动、性格腼腆,不擅长对异性表白,如果女性再不主动出击,不知会有多少人婚嫁都成问题。
一种风俗之所以形成,绝非偶然现象,肯定有它生长的土壤及其合情合理的一面。在日本情人节的新风俗形成过程中,只靠商家推动肯定是不行的,商家所做的只是看准了时代潮流,顺水推舟而已。这种现象的产生非常类似于中国的“双十一”购物狂欢节,之所以能形成全民性节日,正是因为商家的需求与消费者的需求达成了一致。
但日本社会也是多元的,不是每个女性都愿意送出巧克力,尤其是“义理巧克力”,别人送了,自己没有送,就会遭人嫌弃,因此有不少人是硬着头皮在做,甚至有些人根本就不喜欢情人节。近日,比利时高档巧克力品牌“歌帝梵(Godiva)”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呼吁不要再送“义理巧克力”了,引发社会关注。尽管有人指出,歌帝梵的巧克力价格很高,一般人不会花那么多钱买来用作“义理巧克力”,因此,这不过是一种营销策略而已。但其实这也的确反映了一部分人的真实心声,因此引起不少网民的共鸣。
虽然每年的情人节巧克力畅销依旧,但内容却在悄悄发生变化,据日本电视台报道,今年走红的既不是“本命巧克力”,也不是“义理巧克力”,而是“自己巧克力”,就是买给自己吃的巧克力。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