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窖大门上的“狗洞”
放弃做“正常的日本人”
制作酒曲的温度管理和酿酒环节相比简直“小巫见大巫”,之后的两周尤为关键。酒曲混合北海道天然水,在10至20摄氏度的环境中发酵14天,整个过程都需要匠人监管温度。这意味着南修司两周都不能睡个整觉,时不时要来检查。
发酵好的酒注入酒罐也大有讲究。小林酒造的酒罐特别大,一个能装3吨酒。如果一口气全部注入,酒母就无法充分吸收养分,酒水味道会变淡,必须严格按规定“4天分3次注入”。第一天,注入整体的60%;第二天,休息,给足酒母吸收营养的时间;第三天,注入30%;第四天,注入剩下的10%。
南修司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小林酒造坚持不用活性炭,而是通过“温度管理”让酒水自然增加活力。从7摄氏度开始,酒窖每天升温1摄氏度,升到13摄氏度以后,再按照每天降温0.5摄氏度的速度冷却,降回7摄氏度再重复操作一次。然后是漫长的等待。过滤、杀菌、醒酒。眼前这一口“丸田”,前前后后要经过匠人长达7个月的努力,中途不允许任何失误。
为了酿好一杯酒,南修司付出的远不止体力和心血。纳豆是一种绝大多数日本人每天必吃的食物,但因为其中含有一种破坏清酒发酵的物质,所以百余年来,小林酒造的人都不吃纳豆。另外,为保持恒温,酒窖的门都是厚厚的木制推拉门,加上历史久远,开关费劲。因此,每扇大门的左下角都开了一个长宽约1米的“狗洞”,这样可以快速开关,既避免影响酒窖温度,也避免细菌进入。
“酿酒时要严格控温,但酿好的清酒却能在不同温度中喝出不同的味道。”南修司以“丸田”为例说:冰镇喝,浓烈;加热喝,柔和;常温喝,保持酒香,百搭菜品。这等乐趣不是辛苦酿酒后最好的回报吗?
【环球时报赴日本特派记者 邢晓婧】
上一页 [1] [2] [3]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