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探究日本制造业的神话 【迷日货不如强自身】 姜德春认为,到国外旅游的国人,能够认识到国产的一些产品还有不足是件好事,但对外国的东西趋之若鹜就有问题了。他说,比如内衣,真正产于日本的,化纤品居多且价格较高,而中国产的是纯棉,还便宜,如果这样还选日本产的,可谓愚蠢。在日本购买的食品保健品、家电(包括马桶盖)以及医疗消费(癌症的体检等),名不副实的不少,但中国人好面子不对外人说。此外,商品的跨国保修、追责、赔偿等目前没有制度和法律保障。 他指出,能够到国外旅游又有购物能力的国人,恐怕事业有成的不在少数,那么,他们面对国外产品能够知耻而后勇,把对国外产品的钟情变成自己在事业上更进一步的动力才是正解。而政府部门对这种现象应向着有利于本国的方面引导,旅游者做过了头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比如关税)加以限制。因为,大量消费力的流失,也意味着国内税收和就业的流失,更严重的,还会削弱国人对本国的认知。 姜德春特别提到日本对本国产品的保护。他介绍说,网购在日本也很盛行,包括从海外网购,但是所有网购都要经过海关检查,超过规定价格的,补交税款后方得放行;违反日本食品药品标准的,直接没收销毁。对水客及游客随身带的商品同样如此。 笔者发现,实际上,很多在日本销售的商品都是“中国制造”,但是按照日本标准生产的。例如在百元(日元)店中,大量的锅碗瓢盆、五金工具等日用杂品都物美价廉,相当于人民币5块多钱就能购买。这说明只要中国制造业严格按照标准制造,完全可以造出合格的产品。 笔者曾参观过不少日本制造工厂,对日本工人认真、细致的“匠人精神”深有感触。日本的学前和学校教育体系,不会教给学生任何具体的职业技能,但却会无孔不入地植入这种“匠人意识”,从小培养孩子对钻研技术的兴趣。 不过,姜德春认为,中国不缺乏技术工人,也不是技不如人,而是缺乏使企业经营者从中受益的机制,缺的是让技术工人发挥聪明才智的机制、体制。在市场经济、自由、公正竞争的机制下,只要消费者、政府及企业合力形成一种让假冒伪劣无处藏身的氛围,中国制造业的局面就会大为改观。 |
探究日本制造业的神话
文化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相关文章
从埋头生产到注重体验——日本制造业顺势应变
日本制造业“堕落”了吗?
篡改文化战胜耻感文化 日本制造,想说爱你不容易
日本庭园火遍全球,可与中国园林媲美
后起之秀的日本手表,是如何一步一步撬动了世界钟表版图的?
一目十行!走近日本的三位“神级”刀匠
新闻人物:日本明仁天皇
造假、违规、缺陷——看“日本制造”如何跌落神坛
日本菜价为何20年不变?
走下神坛的“日本制造”
用“工匠精神”照亮进阶之路
日本:无孔不入培育匠人意识
日本企业为何能保持顽强的生命力?
令人意外的日本企业名称由来大盘点
索尼、松下、夏普集体陷入尴尬境地
日本制造早已失去光彩
“日本制造”的加拉帕戈斯危机
日本制造业的放弃与选择
全球地位日渐衰落 日本制造业走向何方?
日本的创新机器为何失灵
替代生产体制:日本制造业灾后自我修复密码
下一个十年,“攻势”日本打造强壮经济
“日本制造”向何处去
制造业外移日本产业空心化将加剧
日本制造:兴衰的“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