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文化 >> 资讯 >> 正文
替代生产体制:日本制造业灾后自我修复密码

马凌

  忆及一年前发生的日本9级地震,日本制造业企业对地震带来的惨烈损失仍然记忆犹新。

  “(当时)因停水停电一度造成了停产。”罗姆半导体管理部宣传企划课杨静说。

  “生产能力降到原来的1%。”瑞萨电子经营企划部猪熊紫野说。

  不仅仅是半导体产业,同为日本制造业支柱的汽车行业也在地震中蒙受巨大损失。日产汽车的5名员工及17名家属在地震中遇难,主要工厂一片狼藉,公司被迫停产。

  世界银行(World Bank)2011年评估,日本因地震及尾随的海啸造成的损失高达2350亿美元,估计重建至少需要五年。

  然而,距离“3·11”大地震仅一周年,日本制造业已经全面复原。

  罗姆半导体已恢复到灾前的生产水平。日产汽车更是创造了一项奇迹——它去年的销量较前年同期增长了14%,以470万辆的销量刷新了该公司的年销量纪录。

  最快的复原纪录由丰田自动车东北株式会社创造。地震后仅十天,该工厂的生产线就修复完毕。

  “企业做得很出色,”朝日新闻社分析员中川仁树在评价日企灾后恢复状况时说,“但政府却一点也不给力。”

  确实,日本政府在救助企业上的表现差强人意。据地震后第一时间前往日本采访的庞清辉回忆,她当时听到最多的是“政府官员还在讨论中,”“受灾人民尚需等待”。

  日本经济产业省的制造产业局政策企划委员西山英也承认,政府做的多是外围工作,例如整合并发布受灾企业的信息,协调企业的存货发放。“主要是看企业自己的判断,我们不做太多干涉。”西山英说。在他看来,政府和企业的职责泾渭分明,政府不是企业的管家,不存在政府包办的做法。

  在政府不救援的情况下,日本制造业的恢复依靠的是自身的力量——单个企业的灾前预防和企业联盟之间的替代生产体制。

  瑞萨电子等从事精密仪器制造的厂商提前考虑到地震可能带来的破坏。它们在日本的各个基地厂家常备了储存物品,并在修建厂房时将其加固到能抵抗8级地震。充足的灾前预防保证了公司在灾后能以最快的时间恢复子公司的生产能力。

  日企之间的替代生产体制也发挥了关键作用。面对震后停产的危机,罗姆半导体公司随即将日本生产车间的业务转包给旗下其他工厂,从而保证了对客户的供应。“我们停产但没有断货,”杨静自豪地表示。

  自觉进行转让生产的还包括各类小型企业。为丰田提供零件的小企业甚至将自己的核心技术转让给之前的竞争对手,只为了确保丰田的整车业务不受影响。在保证客户第一上,日本企业表现出了不言而喻的一致性。

  “日本的制造业非常坚固,”杨静说,“这些企业把‘日本制造’当成了一个整体,非常团结。”她亲眼目睹了瑞萨电子的员工不眠不歇,齐心协力完成厂房的修建。

  但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薛胜文指出,日本制造业毕竟面临着结构转型,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再加上日元汇率走高等因素,复苏前景仍不容乐观。

文化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从埋头生产到注重体验——日本制造业顺势应变
日本制造业“堕落”了吗?
篡改文化战胜耻感文化 日本制造,想说爱你不容易
造假、违规、缺陷——看“日本制造”如何跌落神坛
日本:无孔不入培育匠人意识
探究日本制造业的神话
日本制造业的放弃与选择
全球地位日渐衰落 日本制造业走向何方?
日本的创新机器为何失灵
制造业外移日本产业空心化将加剧
日本制造业 悬崖边的拯救
日本制造业"走出去"还是"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