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文化 >> 资讯 >> 正文

索尼、松下、夏普集体陷入尴尬境地

作者:未知  来源:解放日报   更新:2012-6-19 10:19:13  点击:  切换到繁體中文

 

 ●在企业管理上,常常会面临悖论。越是成为优势的东西,越有可能成为包袱。

    ●创新是永远的主题,但创新是否意味着事事都得亲力亲为,这是应该思索的。

●主持人:本报记者 支玲琳

●嘉 宾:苏 勇 (复旦大学企业管理系主任、教授)

    解放观点:裁员、巨亏、变卖业务……谁也不曾料到,曾经产品风靡全球、风光无限的一些日本电子大牌厂商,如索尼、松下、夏普,今天会集体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作为 “日本制造”的典型代表,日系电子企业正面临最艰难的时刻。您怎么看这个现象?

    苏勇:我也关注到了这个现象。究其原因,首先不可否认,日本制造行业还是受到了大地震的影响。加之在地震之前,日本经济长期处于不景气的状态。两者的叠加效应,直接影响到了作为制造业主力的汽车企业和电子企业。

    其次,根据我的长期研究,日本公司大多是 “大船拖小船”的综合商社模式。比如,以松下、索尼为龙头,后面还拖了很多儿公司、孙公司乃至重孙公司。这些小公司专攻某一个零部件,为大公司长期供货。这样的好处在于,分工可以很专业、很精细,但也容易导致一个问题,产业链非常长,反应就会比较迟钝。即便决策层感觉到市场的变化,但待到整个产业链都掉头,那是一个非常长的过程。这有点像堵车,第一辆车起步稍晚,后面一长串车就堵住不动,结果就造成了 “大企业病”。

    此外,这可能也反映了信息化和后工业化时代的一个特点,所谓的竞争优势瞬息万变。在今天,很多技术都可以拿钱买到。关键在于,做决策的主体企业对市场判断要有前瞻性,你要准确看到市场需求的变化,并围绕这种核心诉求去组织生产。就像深圳那里做山寨手机一样,芯片、技术模块可以轻松买到,而只要有这些,就可以快速组装出一部手机。核心技术在这个年代,已经变得不那么神秘和稀缺,这也容易导致其他企业后来居上。

    所以,在日系电子企业“集体沉默”的同时,韩国三星的崛起其实同样值得我们关注。尽管三星不擅长软件开发,但是它在智能机的市场份额上,却赢得了全球销量第一的位置。关键在于,三星深谙“借势”之道,比如采纳安卓系统,与微软合作生产winphone手机,等等。可是和三星相比,越来越有钱的中国企业,似乎更热衷于买牌子、买企业,而不是买技术、买能力。能不能把人家的精髓买到,把核心部分买进来,在改造之后使其适应中国企业的需求,适应市场,这一点非常重要。在这个衰落和崛起同样迅速的年代,我认为三星经验非常值得中国企业研究和学习。

    解放观点:听来似乎有些讽刺,坚持自己开发系统的诺基亚、有着传统技术优势的日本企业,在市场竞争面前却败下阵来。相反,不必自己研究开发、只要懂得市场的企业却能占领先机。这颠覆了人们以往对竞争力的认识。如何理解?

    苏勇:在企业管理上,常常会面临悖论。越是成为优势的东西,越有可能成为包袱。像日本电子企业,一度居于领先地位,也因此不愿意放弃自己固有的优势。这有点像以前讨论通用汽车所存在的问题,尽管通用已经看到节能汽车和小排量车将是未来市场趋势,但它就是放不下原来宽宽大大、大排量的路线。再像柯达,也是如此。上世纪70年代初,它就开发出数码相机技术,但是它一直不愿意推广,不愿意放弃传统相机的业务优势,结果白白领先那么多年,直至自己被拖入破产保护的悲惨境地。相反,那些不是市场老大的企业,反而没有什么思想包袱,也没有固定的路径依赖,这样就容易去主动开发寻找新的市场机会。一旦找准,组织力量生产、营销,企业就可以上得非常快。

    今天人们都在说创新,但创新需要重新定义。 《世界是平的》里面说过这样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今日世界的形势越来越复杂,变化很快也越来越难把握。人们得到优势和失去优势的时间一样,都非常短暂。所以,不能 “一招鲜吃遍天”。那些伟大的公司,可以一时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但如果不注意创新,很容易就会被打败。就像诺基亚,在数字电话的年代打败了摩托罗拉,但在社交年代又被苹果、三星取代。原来讲各领风骚数百年,现在可能不过是数年的事情。所以,创新是永远的主题,但创新是否意味着事事都得亲力亲为,这是应该思索的。最早提出创新理念的熊彼特说过,创新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开发新产品、引入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新的来源、实现工业新的组织,等等。他同时强调,创新,更多的是在于一种整合的力量,把各种好的要素整合进你的新产品,或者新服务中去,而不是样样亲力亲为,ABC从头开始做起。现在我们一说创新,就以为只是搞研发、搞技术,这固然重要,但过于片面。即便在今天市场份额遥遥领先的情况下,论技术,三星也不一定拼得过索尼、松下。

    解放观点:历史仿佛是一个轮回。上世纪50至80年代,以 “八大车企”和 “八大电子企业”为代表的日本制造业崛起,由此导致日美贸易摩擦不断,甚至引发外交危机。而如今,美国凭借创新和一众高科技企业,又卷土重来。这种较量和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苏勇:当初日本制造业之所以能把美国企业逼到墙角,靠的是什么?一是在美国企业的基础上,更好地研究顾客的需求;二是它的主要优势就是制造。怎样把一个东西做得尽善尽美,怎样充分挖掘潜力,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减少库存,这是它的强项。最典型的,莫过于丰田的精益化生产。这些在今天依然重要,但是它对竞争力的延伸影响,已经远远不如开发新产品的增值空间来得大。这时候,如何整合产品和服务当中的要素,来提升它增值的空间,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至于美国制造为什么能够重新在全球大行其道,还是要说到创新。在这方面,德国人做得都不如他们。如果说苹果开发出的系列产品,就具体某一个公司而言,还有偶然性,但是还有像谷歌、脸谱这样的创新公司不断冒出来,那就不是偶然了。只要有这样一批公司存在,整天在琢磨创新的事情,那么总会有 “幸运者”冒出来。美国制造的竞争力,正源于此。


 

文化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上一篇文化:

  • 下一篇文化: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日本百人寒冬泡冰水 祈新年身体

    日本的“混血”文化与“拿来主

    日本女来中国后被彻底征服 嫁给

    日本女孩冬天穿冬裙露大腿内幕

    各地的女生对爱人们的叫法,日

    16个在日本才能享受到的超人性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