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文化 >> 茶道 >> 正文

闲话日本茶道

作者:未知  来源:日本茶道论文   更新:2010-7-7 13:41:58  点击:  切换到繁體中文

 

近来老是有人在我耳边叨叨日本茶道,大概有这么两类人:其一是极端崇拜,其二是极端鄙视。崇拜和鄙视的人都振振有词,崇拜的人把日本茶道捧到了天上,鄙视的人把日本茶道狠狠踩在脚下,无限鄙夷的不屑道:跟咱们中国人老祖宗总学的,没啥子了不起。
  冷眼旁观,此两者对日本茶道大多并不了解,也大多并不想了解。冤案由此造成,你不能不找罪证就直接判人有罪,直接拉出去毙了。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看到日本茶道,就给看见了呕像似地,崇拜的一塌糊涂。凡事儿都得讲个道理。
  去年亚洲艺术节期间,不知组委会怎么晓得了我的电话,把我找了去,云遮雾绕说了半天,我才弄明白意思。原来有日本茶道访问团在艺术节期间来郑州访问,组委会的人用心良苦,生拍没有人给捧场,面子上不好看。甚至暗示我到五星级的中州宾馆或裕达国贸,租个场子,找那么一帮托儿,完事还给我花红花红。听着是个好事儿,也不是啥大事!仔细一琢磨,这事儿不能干,于是乎,学了回活雷锋,把这活顺水推舟推给了国香茶城。经过那么一忽悠一咋呼,嘿,好事儿的人还真是不少,最后还印了门票,虽说不要钱还是要提前预约,弄得挺像那么回事儿。好在我这红娘并没有遭人拷打,还给了18张第一排的票,算是给足了面儿。找了一大帮做茶又爱学习的小丫头来瞧热闹,大家都还挺高兴的。
  真正开始表演的时候,先前坐的好好的众看官,终于按耐不住强烈的好奇心,呼啦超一涌向前,围个水泄不通,跟看耍猴似地一个样,劣性尽显无疑。生生让人徒增烦恼。看了表演,心下隐隐有些失望,来得并不是日本茶道的主流抹茶道,而是在日本处于劣势的煎茶道,泡茶的程式跟中国传统的工夫茶相仿佛。表演者的年纪也都偏大,许是从来没有见过这阵仗,演示者的手从头到尾哆嗦个没完。可能是估计在场的人不大会有人懂,所以省略了众多环节,草草收场。
  
  ­
  黑碗中的绿茶粉。
  ­
  
  ­
  像打鸡蛋一样快速搅打。
  ­
  
  ­
  这事儿还是有点技巧。
  带领参与者锻炼手腕。
  也许是心虚的缘故,搞煎茶道的这帮人愣是在这里穿插了一个抹茶都的小环节来给众看客互动,主宾都挺高兴的,本来挺喜兴的事儿,在最后的提问环节彻底变了味儿。现场问的问题五花八门,有问日本茶是否像中国这样划分六大茶类的,还有问,日本人怎么喝铁观音的?惜乎没有一个问到正题的,实在是坐不住了,于是举手问了个问题:“煎茶道和抹茶都在日本现状如何?”负责回答的人贼滑的敷衍说:“煎茶道和抹茶道在日本的影响几乎一样大”,面对这样的老油条,接下来就再无询问的兴致了。煎茶道在日本情况之不堪,似有所闻,搞得有些个煎茶道的家元,都跑到中国杭州来布道了,给流亡其实差不多。推说时间有限,宣布问答结束后,依然有人心有不甘,情绪激动的站了起来,连中国话都说不利索了,气急败坏之下直接拽英语:“LAST QUESTEN!何谓‘清静和寂’?”声音之大,活脱吆喝贼一样,拜托了大哥,你倒是先搞搞清楚,茶道四谛的顺序再来问啊?真不知道啥叫害臊啊?
  
  
  有那么一阵子,忽然对日本茶道来了兴趣,四下里打探,把所能找得到的有关日本茶道的书,到凑在一起,胡乱翻看!以下所列为所看的书目:真正有兴趣的可找来一看,强似在那里瞎胡扯,丢人现眼。
  《日本茶道文化概论》滕军编著,东方出版社出版。
  《中日茶文化交流史》滕军编著,人民出版社。
  插一句,中国茶界搞研究的人多得是三流学者,像滕军这样第一流的人才搞茶研究的少之又少。
  《茶和禅》日伊藤古鉴著,百花文艺出版社。
  《日本茶道论》千玄室监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茶与悟》日,千鹤大师原著,张桂华编译补述。
  补得部分纯属画蛇添足。
  《说茶日本茶道》鸿宇编著,北京燕山出版社 。有抄书的嫌疑。
  《中日英韩四国茶道》林瑞轩著,没什么意思。
  《茶禅一味—日本的茶道文化》靳飞著。正经学者的书,将日本茶道史介绍的非常清楚。
  《日本茶道轶事》赵方任编著,世界知识出版社。有点意思。
  《说茶》日冈苍天心著,张焕民译,百花文艺出版社。个人的意见,除过陆羽《茶经》之外最好的茶学著作,原著好,翻译的更好,是我见过的翻译过来书中最好的。睡不着觉的时候翻翻,有助睡眠。
  《茶之心》,千玄室著,百花文艺出版社。我只见过预告,始终就没有见到书。
  看了这么些书。得到了这么个思路,日本茶道分为抹茶都和煎茶道,以前者为主流。抹茶道的表演形式其实是源自中国的宋代的点茶。点茶大兴是在北宋时期,都城东京汴梁,就是现在的开封,后来经由宋都南迁至临安,今杭州,通过来径山寺学佛的僧侣传至日本。抹茶都的精神内涵是发源自嵩山少林寺的禅宗,在日本茶道里至今流传着这么一个传说:达摩面壁打坐瞌睡,为破睡魔,割下眼皮,扔在达摩洞外,化作茶树,取叶煮饮令人不眠。传说虽不可信,但用意非常明显。禅宗南传后,同样传至东瀛,最终与茶结合,融会日本本土文化,经由数百年时间在相当于我国明代时期最终成型,经由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之手成熟为日本茶道,即为抹茶道。明代福建一带的工夫茶泡饮法传至日本,最终吸收了一部分抹茶道的内涵形式形成了煎茶道,据比较老的资料显示,日本专业从事茶道者由600万之众,绝大多数都属于抹茶道。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之后,开始迅速强大,最早开始向西方发达国家介绍的日本文化,就是日本茶道,以至于西方人只知日本茶道,反倒对中国茶道所知甚少。后来在上个世纪70年代,台湾人,才生造了个词汇,茶艺,这么一回事。
  茶道在日本文化体系里的地位极高,排在第一位。缘由大概是最早接触到茶的是日本来华的僧侣,经由僧侣的介绍,日本皇室成员、幕府将军等贵族最早接触到茶这种珍贵的饮品,后来向普通民众普及。在中国恰好相反,茶始自民间,经由漫长的时期,在唐代,经陆羽等文人士大夫推介最终进入宫廷,所以茶对于中国文化,排名靠后,所谓琴棋书画诗酒茶,柴米油盐酱醋茶,无论文化或生活都排名第七。一个是形而下,一个是形而上,差别就大了去了。
  历史上的所谓茶人,恐怕除了茶圣陆羽,其他的都是兼职的,比如唐代的僧人皎然、白居易,宋代的苏东坡、蔡襄、宋徽宗等等,莫不如此。不像现在专门做茶的才叫茶人,但现在专业的茶人愣是顶不过古代的业余玩票的茶人。
  近几年茶忽然又热乎起来了,有人细细搜寻近代一竿子文人墨客的文章,只要是和茶有点关系的,都算上,出了一本有一本的书,拉大旗作虎皮。其中被人引用最多的莫过于鲁迅先生的一段话:“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需的先有工夫,然后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被奉为圭皋,通读全文,鲁迅先生自谓并懂茶。被人断章取义拿来作秀,恐非先生本意。
  日本茶道中人对日本茶道和中国茶文化之间的关系,说的很明确,日本茶道是脱胎于中国茶道这个母体的,现在的日本茶道来到中国,就像女儿回娘家一样。
  2007年4月受邀参加在江苏宜兴举办的阳羡茶文化研讨会期间,见到了日本茶道著名的一位学者,仓泽行洋。老先生已经年逾古稀,此番前来参加会议,陪同他的是他的学生,我们国内最著名的研究日本茶道的专家,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的教授滕军博士,滕军博士就是在日本研究茶道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仓泽行洋先生演讲的是他的论文《卢仝茶歌与日本茶道》,开始之前的一幕,让人感动,先生取出了随身携带20多年的一幅书法作品,据介绍说是先生的叔父在80年代应约书写的卢仝《七碗茶歌》,与众人分享。在演讲的过程中,机器卡壳,先生笑言许是心不够诚恳的缘故,于是对着卷轴三鞠躬,果然好了,满场长掌声四起,当时没有带相机拍下这感人一幕,实在是太遗憾了。作为来自卢仝家乡的河南人,真是既羞愧又感动!
  另一件事,还是和卢仝有关,上个世纪90年代起始,河南济源,年年都有来自日本人造访,并做祭拜。引起了时任济源人大教科文主任的李菊月先生的注意。经询问得知,来得时日本煎茶道小川流的家元小川后乐,每年逢茶仙卢仝的忌日到济源卢仝故里祭拜,直到家元年迈患病方止,小川后乐先生与李菊月先生还多有书信往来,机缘巧合,笔者得到了他们书信的复印件,每每静观,嗟叹不已。据小川后乐介绍,卢仝对日本煎茶道有着极大影响,初开始学茶道,就是按《七碗茶歌》顺序排放茶碗茶席。而李菊月先生穷数十年之功写就的《茶仙卢仝》一书,至今被出版社以没有商业价值为由束之高阁。
  以笔者的浅陋只见,对待日本茶道就像对待日本人一样,把他们作为镜子也许是最好的选择,以史为镜可以明古今之变,以人为镜,可以查人之缺失。


 

文化录入:刘磊    责任编辑:刘磊 

  • 上一篇文化:

  • 下一篇文化: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日本百人寒冬泡冰水 祈新年身体

    日本的“混血”文化与“拿来主

    日本女来中国后被彻底征服 嫁给

    日本女孩冬天穿冬裙露大腿内幕

    各地的女生对爱人们的叫法,日

    16个在日本才能享受到的超人性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