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开始很不解,后来才得知,业内有‘入门敲炭三年’一说。学徒若不真正立志成为打刀匠,耐得住寂寞,不可能熬得过去。”山田说。
《环球》杂志记者/沈红辉 刘秀玲(发自东京)
用钳子从火炉中夹出烧得通红的钢块,山田佳孝娴熟地抡起铁锤锻打起来,火花四溅,但山田身上却未穿戴任何护具。“打刀20多年,我知道火花怎么飞溅,一点也不怕。”看着退后躲避的记者,山田笑着说。
山田佳孝今年44岁,是日本京都百年老店金高刀具店的打刀匠。这家刀具店藏身于京都闹市区,外观不起眼,却有着200多年的历史。如今,山田佳孝和长兄山田和宏一起续写着家族传奇。
在日本,打刀匠作为一种职业起源于十二世纪前后。千百年来,一代代打刀匠探索钻研,创造出独特的日式制刀工艺,并传承至今。京都现存约10家传统打刀铺,每家各有千秋,自成品牌。
金高刀具店的打刀作坊不足10平方米,只有一座火炉和一些古老简单的锻打、研磨工具,没有任何现代化仪器。从温控、冷却到锻打、研磨,制刀的各个环节,都彰显出工匠的精湛技艺,凝聚着日本制刀业的千年沉淀。
对刀具生产而言,温控十分关键。日本刀具的一大特点是,刀背和刀刃分别由软铁和硬钢两种不同材质的原料熔炼锻接而成,对温控的要求极为严苛。
在金高打刀作坊,没有测温仪,炉温控制全靠山田的眼睛。“我看一眼炉内钢块的颜色,就知道温度。”山田说。炉内钢块超过一定温度后,温度变化引起的色差极小,温度拿捏很考验工匠的水平。
山田更相信自己的感觉,而不是仪表数据。作坊内的气温和水温随着四季交替变化,他会根据时节对钢块出炉的温度进行精细微调,以保持最佳。
锻打成型后,山田将火烫的刀具放入稻草灰堆,冷却一晚上。这是日本特有的冷却法,很古老,但它比放在空气中冷却更能缓和锻打后的金属疲劳,是先人智慧的结晶。
生于打刀世家,山田从小就给身为第六代传人的父亲磨刀打杂。20岁那年,父亲决定传授他锻打技艺,但在入门头3年,父亲却只让他干一件事——敲碎木炭。
对于日本传统制刀业来说,如何将整块的长条木炭均匀地敲打成最适合烧炼的形状,也是一门很重要的技术。“我一开始很不解,后来才得知,业内有‘入门敲炭三年’一说。学徒若不真正立志成为打刀匠,耐得住寂寞,不可能熬得过去,”山田说。
在日本,掌握锻打、淬火、研磨等技术,成长为一名独立的合格打刀匠,至少需要10年工夫。山田已在窄小的作坊里敲敲打打20多年。如今,他的锻打技术炉火纯青,蜚声日本国内外。曾经有日本知名画家委托他打制削笔刀,中国顾客也找他定制特殊刀具。
随着日本刀具日益在欧美国家受到青睐,金高刀具的均价较10年前上涨近30%,单把售价在15000日元左右(约合870元人民币)。不过,手工刀具价格虽高,但因工艺复杂,费工夫,产量很低,山田的收入和同龄日本普通工薪族差不多。
日本纯手工刀具的锋利度、耐用性等指标都远胜工业化量产的模具压制刀具,而背后的秘诀,正是费时费力的锻打环节。“一次锻打,对刀就是一次‘历练’,”山田说,“金高刀具至少经过10次锻打和回炉才能成型,质量自然好于一次成型的压制刀具。”
“我要赚钱也不难,搞量产就行,但日本传统手工制刀工艺不允许我这样做,扩产意味着放弃传统。”山田说。德国某知名厨刀厂商曾引进日本传统制刀工艺,但最终没有用于生产,因为该厂商发现,这在商业上并不划算。
守护日本传统制刀工艺,是山田坚持的最大动力。他向记者展示了一把刀背厚实的砍竹刀。这种刀是京都地方特有,结构特殊,锻造工艺极难。其制法一度失传,山田经过多年研究,才让它“复活”。山田说,“我担心日本千年制刀传统工艺失传,导致很多工具消失。”
“我爱打刀,一辈子最大的乐趣,就是看着自己的手艺一点点进步,而不是钱越挣越多,”山田说,每把刀都刻有他的名字,倾注他的感情,“听到顾客说金高刀具好使,就是对我最大的褒奖”。
来源:2016年5月18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0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本期更多文章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微博、微信客户端:“环球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