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外部因素外,这也与日本人的性格相关。日本人的性格中存在许多矛盾体的结合。例如团队性与排他性,如同一个大家族同乘一条大船远航,船上必须“同舟共济”,对内“和为贵、忍为高”,对外则是完全不同的标准。这种多面性格使许多日本人对于日本军队在二战中的作为认知甚少,因为这些老军人无论在战前或战后,给日本国人的印象是正常、温和的常人,不是那么杀气腾腾的“鬼子”。现在有不少日本人怎么也不愿承认自己的长辈们,会有二战中那么丑陋的一面。
日本还有一个性格特点,就是近代化道路的保守性。日本是世界大国中少有的几乎未经历过革命洗礼的特例。从明治维新开始,基本是以改良方式实现社会变革的。其后的发展也是因循了最保守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最终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战后,日本一直是发达国家中偏于保守的一支,依附于美国的冷战体制偏安取利,男女、等级、内外等许多旧有差别并未得到应有的改造,有些方面还不如发展中国家。像厚生大臣歧视妇女发言之类的事并不稀奇。而60年的稳定发展更为日本社会的保守性提供了温床。许多进步知识分子锋芒不再,甚至成为旧秩序的俘虏。这种保守性也深刻地影响了战后一代,成为日本式发展的一种“代价”。而这也是如“慰安妇”之类问题在日本难以取得批判性共识的重要原因。深刻的历史、社会、文化因素塑造了日德不同的历史观,最近被利用的“悲情意识”进一步阻碍了自我反省的进程,这都使得日本的观念改造在短时间内难以实现。
金嬴:我认为,今天我们进行日德比较还应注重那些具有转折点意义的事件,从中寻找出可借鉴性。李先生提到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德国司法界的行动,就具有扭转局势的意义。自2005年起,日本发行量最大的右翼报纸《读卖新闻》开始转变立场,明确反对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应该说,日本媒体在靖国神社问题上的态度,对日后中日关系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现在中日两国学术界又在进行共同历史研究,我认为这些事件都具有转折性意义,我们应以积极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的新变化。
政府要起到关键作用
金嬴:目前国际舆论之所以在战争历史观上对日德两国评价迥异,关键在于政府作为的对比。迄今为止,日本政府对待历史问题的态度不能不说是消极的,这与自民党的政治背景有很大关系,因为战后自民党长期一党执政,它的很多元老都与侵略战争有很深的渊源。现在代表日本政府战争观的最积极的发言是发表于1995年的村山讲话,针对慰安妇问题的亚洲女性基金也成立于1995年。村山首相是日本左翼社会党主席,他做出承认日本过去“殖民地统治和侵略”的发言后,自民党内部出现了猛烈的反弹,这股力量的影响至今还在。这一点与德国不同,德国不管民间有怎样的逆流,也无论左翼政党还是右翼政党执政,政府的态度是一贯的。今天,日本政府虽然也表示继承村山讲话的精神,但自民党作为执政党,却不断有高官发出相反的声音,例如此次的慰安妇问题风波。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