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田古镇民俗节庆中的“山车”表演 姚远摄
长野善光寺“开帐”法会的热闹景象 姚远摄
1982年,随着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引起轰动,主题曲《送别》在沉寂多年后,再次打动了许多中国人的心:“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一段深情的旋律,配上大师李叔同创作的歌词,让人们常常想起正在消逝的北平风景。
《送别》创作于1915年,其时李叔同自日本留学归国,致力于近代美术、戏剧和音乐的传播。他创作的《送别》等“学堂乐歌”,从某种意义上说,受到过明治、大正时期(1868-1926)日本学校音乐教育的影响。今天,这首世纪之歌,已和传统中国温情脉脉的文化意象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今天再看20世纪初的这批学堂乐歌,当时的“集体咏唱”已固化为今天人们对往昔岁月的集体记忆,在日本也是如此。几乎与《送别》同时,1914年日本著名词作家高野辰之也创作了学堂乐歌《故乡》:“在那山坡追着兔子,在那河川钓鱼,在梦中,还看见那令人怀念的故乡。”歌中还这样唱道:“希望早日实现理想,早日还乡,那山常青、水常绿的故乡。”
这是一首在日本人人会唱的歌曲。“故乡”在日语中,几乎等同于恬静的田园风光和纯朴的乡亲乡情。集体咏唱,联系的是集体记忆。唱词里的那些风景,并非是抽象之物,它是承载着人们记忆和情感的物质性的存在。具体来说,自然的乡村,古老的市镇,就是人们集体记忆中的“文化故乡”。对于步入后工业社会的日本民众,这是不可或缺的文化认同的源泉所在。
在《故乡》广为传唱的过程中,文化故乡也曾遭遇过困境。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曾产生了诸如自然环境恶化、文化遗产破坏、资源浪费等等深刻的社会问题。于是,让故乡永远留下山青水绿的自然环境、古色古香的传统市镇,既是游子们的牵挂,也是当地居民的迫切愿望。人们深知,没有了物质性的自然人文环境的存在,故土的风情和民俗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