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群体”并不意味着就代表正义,绝大多数情况下,出现利益分歧的双方并无善恶之分,而需要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来判别是非。
“弱势群体”这个含义并不是十分清楚的概念,现在使用得却是越来越广泛了。由于这个概念含义不清,且包含着强烈的价值判断,结果,在许多使用这个概念的场合,都出现了把问题简单化的现象。本来复杂的利益分歧和彼此协调问题,被简化为善恶之争。当事者被区分为正义的和邪恶的对立双方,而问题的解决当然是惩恶扬善了。
在这种简单化的区分中,弱势群体往往成为天然的正义一方。可惜,现实问题往往要复杂得多。实际上,真正可以作出清晰的善恶区分的事情反倒是很少的。对于绝大多数问题来说,出现利益分歧的各方并无所谓善恶之分。需要的不是痛快淋漓的惩恶扬善,而是耐心细致的利益协调和彼此妥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弱势群体及其支持者自认必定属于正义一方,不愿意作出任何妥协和让步,并从道德的高度攻击对方,这当然无助于问题的真正解决。
煤矿工人,工作危险且辛苦,相对于矿主和资方,当然属于弱势群体。那么,他们的利益是不是就总是应该受到保护和照顾呢?如果他们和矿主之间发生了争议,矿工们是不是就肯定正确,他们的要求就一定应该得到支持呢?
不见得如此。实际上,历史上的的确确发生过矿工这个弱势群体阻碍社会发展进步的事情。他们和矿主之间的争议,事后表明,错在他们,而不在矿主。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煤炭成为支撑日本近代化、工业化的主要能源。日本虽然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岛国,但煤炭资源尚数丰富。二战以后,煤矿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当时日本国内举足轻重的产业之一。可以说,煤炭产业的发展在资源的层面上支撑了战后日本的经济复兴。到了1955年——这一年一般被视为日本快速经济增长的出发点,煤炭占了日本初级能源供给的49.2%,从业人员达到了几十万人。
不过,在日本煤矿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在世界范围内,却正在出现能源结构的转换。由于中东地区廉价的石油在二战以后进入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大幅下跌。加之石油清洁高效的特点,石油开始取代煤炭成为最主要的初级能源。
日本国内,石油的使用也开始逐步增加。能源消费产业开始越来越多地进口石油,替代原来使用的煤炭。到了1960年,日本的初级能源供给中,煤炭的比重已经下降到41.5%,而石油的比重则上升到37.7%。
趋势已经十分明显。石油早晚要取代煤炭的地位。但日本政府一开始并没有主动迎合这种趋势,相反,为了平衡国际收支,以及保护国内的煤炭产业,日本政府还制定了煤炭矿业合理化措置法和重油锅炉设置限制法,并对此前无关税的石油进口开征关税。
日本政府的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在强制要求国内产业继续使用价格更高的煤炭。这当然遭到了能源消费产业的强烈反对。由于价格的差异十分明显,日本政府后来改变了政策,转而采取了支持能源结构改变的政策。同时,为了和新兴的石油能源进行竞争,日本的煤炭业界也主动降低煤炭价格。1950年代后半期,提出将煤炭价格下降17%的计划。这被称为煤炭产业的合理化计划。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