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华侨报网报道,一位在日华人母亲在闲谈中讲述了自己为孩子当“勤务兵”的经历。日本的小学生不仅在学校一定要参加课外活动小组,回到家还要参加户籍所在地组织的学生委员会活动。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寒假,正值日本“3·11大地震”一周年,他们所在的町为孩子举办了街头募捐、支援地震灾区的活动。家里的两个孩子被分配负责制作募捐箱。活动时,按照町里的要求,当家长的只能是“司机”、“茶博士”、“服务员”,孩子们怎样他们的活动、如何与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交往、彼此之间在活动中如何相处等等一系列问题,家长完全不能插手。在整个活动中,家长只能是后台指导者,而不能代替孩子充当决策者和实施者。 这位妈妈特别说道,做家长的只有建议权,却不能强迫或者代替孩子做决定。在孩子的活动中,允许孩子们出现决策性错误,按照这位家长说法是“应该给他们预留出犯错误的机会和空间——人不可能永远犯同样的过错”,“犯过错误,他们就明白了应该依循怎样的思路做事和与别人相处”。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没有因为家世背景或者任何其他原因而享有特殊化的待遇;活动中,孩子们即便犯了错误,或者在自己调整和安排活动时出现误差,没有人刻意地责怪,而是善意地提醒孩子发现问题,学会及时调整;孩子们同处于一个集体,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反而很少起争执,更没有撕破脸皮大打出手的情况。 由此想到了中国的孩子们。中国从1978年开始在全国推行计划生育国策,特别是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孩子,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中国的家长们为了培养家里的这棵独苗可谓是煞费苦心。不少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交友不慎,控制孩子与同龄人的交往,对孩子的朋友划分了三六九等,严令孩子不许与哪一些孩子一起玩耍;当孩子参加集体活动的时候,屁股后面总跟着一大堆家长远远地盯着,眼见着孩子们之间稍有争执,站在一旁观望的家长便马上跳出来拉偏架,孩子有了父母的撑腰,不论有理或无理,立时变得更加强硬。结果,现在中国社会出现了一批不能吃亏的“小皇帝”、必须唯我独尊的“小太阳”。在群体活动中稍受挫折,或者一蹶不振,或者无端发泄,搅扰他人。孩子的性格也变得越来越独。 孩子就是未来。家长们悉心培养自然没有错,关键是方式方法。这一点,中国的父母们不妨借鉴日本社会联合家长们给予孩子的教育方式。让孩子更多地走入群体、融入社会。当孩子与同龄人在一起的时候,势必要为自己能否在这个群体中处于合理的位置而动脑筋,这是家长这个“局外人”鞭长莫及的,儿童群体中有自己的社会原则。将孩子送到同龄人中共处,不仅可以让孩子在一个单纯的环境中学会自立,更为孩子长大后的社会交往奠定基础。 当然,把孩子送到集体里,并非家长大撒手。孩子喜欢与同龄人相处,更喜欢与家里人分享自己的经历,这促成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机会,而此时正是家长向孩子传授经验的时候。当孩子再次走入集体时,正好将家长传授的经验印证到自己的活动中。 日本一直以来都非常关注儿童教育,特别是在培养儿童的团队精神方面,更可谓不遗余力。随着国际化进程的日益深化,更加需要人们具备社会沟通能力;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要求人们能够通过团队的合作共同实现一个工作目标。对于目前正处于孩童时代的未来人而言,能否融入团体和社会就成了一个严峻的课题。 |
日本教育模式值得中国借鉴
文化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相关文章
日本人爱排队的理由
30多年过去,“日本模式”还管用吗?
日本中小学生轻松过寒假
日本早恋现象加剧 超1成小6学生谈过恋爱
日本不用送孩子上学与“中国式接送”形成鲜明对照
谈日本人的子女培养负担
日本毕业活动:“一笑泯恩仇”后只有“美好回忆”
日本小学生的理想让中国人感到意外
从日本小学生作文反思我们的家庭教育
日本公立教育的“绝对平等”
日本妈妈不一样的育儿经
日本育儿法:会坐就会吃饭
日本早稻田大学校长:培养具有自主独立精神的国民
日本系统化胎教课程指导
日本学子何以甘做“御宅族”
日本教育在传承什么
日本家长如何培养幼儿毅力
日本家长注意培养孩子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
日本学校食堂的卫生条件
日本家庭教育的黄金法则
日本的大学是如何监考的
促进儿童个性的健康发展是日本幼教改革的重要方向
日本的人格:封闭化德育与政治性的冲突
日本文史类专业 重受学生青睐
从日本的教育中我们要学习的还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