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文化 >> 其他 >> 正文

日本的人格:封闭化德育与政治性的冲突

作者:佚名  来源:新浪读书[ 微博 ]新浪文化读书   更新:2011-1-5 14:09:01  点击:  切换到繁體中文

 

  日本人体现了东方道德教育这个重要的特征—重视人伦关系,不过日本道德教育的特点也和东方道德教育有一定的区别,主要是日本人倾向于重视封闭性的人伦组织,这是对传统人伦关系的一种绝对化。

  日本是个有特点的民族,不仅日本的人有特点,日本的方方面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当你看到有关日本的事物时就会发现其中有“日本味”。日本的事物之所以都充满浓郁的“日本味”,就是因为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在日本特有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基础上的。

  与西方的道德教育相比,日本的道德教育散发着东方文化的韵味,但又不与其他亚洲国家雷同,所以才说其有“日本味”,这种“日本味”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日本独特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和发展规律。从道德教育与现代化关系的角度来看,日本道德教育有两个彰显日本特色的地方。

  首先就是连续性。在日本社会中重视连续性是文化的一大特点,不单单是道德教育中很重视连续性,其他方面也是如此,因为日本人认为保证连续性是前提条件。连续性有两种,一个是纵向的连续性,一种是横向的连续性。这两种不同类型的连续性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一种是从现实的社会联系角度分析,一种是从历史和时间的联系角度分析。

  从横向连续性,也就是现实的社会联系性分析日本的道德教育,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日本道德教育中横向连续性表现为重视人伦关系伦理。受东方道德教育的影响,日本看待个体的角度与其他亚洲国家相同,都是从较大的范围内看待个体,大到宇宙,小到家庭,个人永远都是集体中的一员,都是与集体紧密相连的。不但整个社会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而且个人对社会发展是有义务的,两者之间是相互负责的,所以东方国家基本都是个人与国家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日本更是如此。

  这与西方国家的意识是完全相反的,在西方社会中,主要强调的是个体,而不是集体,像国家这样的集体只能被当作单纯的个体的集合。西方国家很注重个人发展,追求个人的权力和利益,不太重视个人对社会或是集体的责任和义务,所以西方世界中的集体不能算作有机统一的整体。

  日本人伦关系伦理的这种特点在进入近代之后更为明显和突出,尤其是在《教育敕语》颁布和实施之后。《教育敕语》是按照天皇的意旨要求国民服从军国主义,是军国主义的大纲,也是约束国民思想意识的大法,成为每个日本人思想意识和言行的规范和准则。

  从纵向连续性的角度,也就是时间和历史的联系上分析日本道德教育,得出的结论是始终如一地对天皇支持和拥护。在日本,天皇是所有集体意识的代表和象征,不论是国家还是社会,或是集体都是由天皇充当主角的。在日本人的心目中天皇是一种神圣的象征,是日本人的统一信仰,为了天皇他们可以奉献一切,包括宝贵的生命。当然日本人不是生来就是这个样子的,很大程度上都是后天道德教育的结果,在教育的过程中日本人被不断的灌输天皇至上、国家至上的观点。

  日本天皇的“万世一系”正是说明了日本道德教育的连续性,所谓的“万世一系”就是日本自古以来只有一个王朝。日本的国歌《君之代》有这样一段歌词:“君王的时代,一千代,八千代,直到长出小岩石,带着青苔”。虽然这句歌词很朴素,但是令人惊讶的是歌中寄予的希望和祝愿竟成为历史事实。这大概就是日本道德教育连续性的结果吧!正是这种对天皇的支持和拥护,天皇逐渐成了日本人共同的信仰,成了日本人统一的象征,在社会中和日本人心中都具有特殊的地位。

  1988年,日本人得知昭和天皇病危的消息之后,都纷纷购买黑色呢绒和黑色西服对其表示沉痛的悼念,因此日本商店中这些黑色的衣服的销量急剧上升,甚至出现脱销的现象。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日本天皇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

  由于日本对天皇的尊崇,所以在日本人的道德教育中主要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在人们心中树立国家意识和国家观念,使日本人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日本人很重视象征国家意识的东西,比如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国家的象征—国旗、国歌等。因此日本政府将升国旗、奏国歌这种象征对国家尊敬的仪式作为各学校必须进行的一项教育工作。

  日本道德教育重视纵向连续性还表现在另外一个方面,即对教育内容的改进上。为了使道德教育的核心和本质内容稳定连续的发展,日本人在修订教育内容上很重视继承性和延续性。在统观日本道德课的主旨内容就会发现,后世的道德教育基本是在前世道德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内容,不会出现全盘取消之前主旨的思想,也不会出现重新订制新思想内容的情况。即使是战后也继承了战前的教育内容,比如战前时代的勤劳、守纪律、有勇气、爱国等,所以日本的道德教育一直以比较稳定的状态向前发展,最终发展成为日本现代社会发展的伦理道德规范。

  日本道德教育的另外一个特点是融合性。对于日本文化多元性的说法,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不可置否的,因为日本文化中存在的元素过于繁多和复杂,所以必然会存在一定的矛盾。不过这些矛盾似乎在日本社会都成了和谐的音符,这种特殊的文化也体现在日本的道德教育中,即道德教育中国家主义和立身出世并重,通俗地说重视立身出世就是比较注重个人潜力的挖掘。

  发展国家和个人能力的挖掘似乎是矛盾的,但是深入了解日本的道德教育就会发现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关系,特别是在日本引入美国自由主义思想之后,这种关系对日本道德教育发展的作用尤为重要。从整体与个体分析发展国家主义和激发个人潜力之间的关系,日本道德教育中的国家主义发展是强调整体精神的发展,而个体发展又起促进整体发展的作用,反之整体的发展带动个体的进步,此外双方都有抑制另一方过分发展的作用,因此两者对于社会进步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缺一不可。

  试想在日本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如果只重视国家主义的发展,像古代天皇制时代极力压制个人的发展,遏制个人思想的自由,那些接受了美国思想影响的现代年轻人必定反抗,表示对政府和国家打压个人主义的不满,造成社会的混乱;反之如果将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激发个人潜能,主张发展个人主义,甚至放任个人自由的话,日本大概也就不存在了,或者是名存实亡。因此说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将两者同时推进,并掌握好两者的发展力度,既重视整体精神,又充分发挥个体的活力,使两者达到平衡,保证社会的稳定而有活力的发展。同时个体发展中又是在整体内部协调发展的,对整体有一种保护意识,具有一致排他性。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源于东方道德教育的基本特征,即重视整体精神,这个特征在日本人身上体现的最为突出明显。日本人的精神本质不但与西方国家的个人主义道德教育的精神本质截然不同,即使都是东方教育的中国也与日本有所区别。

  日本人的忠诚是指为了整体的利益可以放弃个体的利益,甚至献出生命,而且在日本人重视整体精神的同时,很注重整体内部的协调发展,不管是相互竞争还是相互合作都是日本人提倡的,但是这种精神只局限于日本人的范围或是更小的范围内,所以日本人的整体意识是一种小集体意识,而且日本的整体精神还有一定的伸缩性。

  在世界人眼中,日本人是不可思议的,或者说难以理解的。在日本人的道德意识中,可以为了国家或集体抛弃个人,而且是纯粹的无私奉献。日本人的这种思想意识,在西方很多国家是绝对行不通的,因为受到的道德教育不同。

  日本人从小受的道德教育就是先有集体,后有个人,任何时候都是国家集体的意识凌驾在个人的意识之上。之后在学校的教育中更是将这种思想意识巩固加深,当日本人走向社会开始工作了,就会发现国家主义、集体主义时刻在头上盘旋,提醒着自己,所以在日本人的生活、学习、工作和娱乐中,时刻都体现着忠诚意识,逐渐地形成了日本特有的文化,世代相传。当然文化意识的延续离不开学校的教育,日本学校担负起了日本道德教育的重任,从小教育日本人忠诚,有集体意识。

  深入了解日本人的忠诚和集体意识之后,就会发现日本人的这种集体精神和忠诚主义是一种相对的、狭义的概念。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日本人在自己的集体范围内是绝对忠诚的,并且集体内部的竞争也是有条不紊,和谐有序,日本人在自己的集体范围内十分重视集体内部的这种和谐发展,每个个体都遵循这种规则。对于集体外部,日本人就不受集团内部的道德约束了,具有激烈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的日本和在集团内部的日本完全不同,这大概就是日本人的矛盾性。因此,有人将日本人重视精神的特性称之为小集团主义。

[NextPage]

  在这种小集团主义的影响下,日本人在处理各种事务的时候,都会将事务的内部性和外部性进行划分,区别对待。在与日本人交往之后会发现,日本人对内很讲求团结协作,对外则主张竞争,当然内部的竞争也是存在的,但是不论是从哪个方面讲,都是与对外竞争不同。因为日本人认为,集团内部的团结协作是保证外部集团竞争取胜的关键所在。通常集团内部的竞争都是为了提高集团的整体实力,扩大和发展集团的外部竞争力,大家并不是出于个人功利性的竞争,而是怀有共同的目的和奋斗目标,为获得整体性的竞争胜利而努力。

  对于日本的这种特性,日本学者石田雄在《日本的政治文化》中就做了更为深刻的研究。书中论述了日本人的协调和竞争的关系作用,指出日本人的内部协调性是在忠于所在集团的前提下的竞争,竞争的结果不但没有破坏集团的利益,还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忠诚度。竞争越激烈,之后的忠诚度越强,随之产生的协调性也就越强,两者的结合使双方更加强大。

  除了日本人的小集团意识之外,日本人的整体精神还有很强的变通性和伸缩性。中国的道德伦理中将家族的利益放在首位,一切尽忠职守都源于家族本身的利益,在家族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都是忠诚于或者献身于家族集团的利益。日本人的道德伦理则不同,虽然都是重视整体精神,但是日本人的这个整体是指国家和民族,这是日本道德教育方向与中国不同的结果。在古代日本就强调国家主义高于一切,近代也是如此,而且为了保持这种伦理道德不衰败,日本在多个方面进行道德教育,使国家主义立于不败之地。

  不过现代的日本人没有糊涂到只顾国家主义,不管个人的发展。近代之后,日本就意识到了在发展国家主义的同时,要兼顾立身出世主义,要全面认识和进行道德教育就必须关注个体的发展,这是日本社会道德自身的要求,也是日本国民教育之根本。

  日本的立身出世主义也带有浓烈的日本特色。由于日本是个强调集体的国家,个人只是作为集体组成部分出现的,所以个人的发展总是无法脱离社会的关系网,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际关系网。日本的立身出世就是在人际关系的基础上,与外部集团竞争获取胜利,同时要求在人际关系内部努力提高个人能力,这些逐渐成了日本人所追求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

  日本道德教育中的立身出世主义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促进整体的发展,在每个个体都进步之后,整体就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在更大范围内的竞争实力就增强了。所有激发个人潜能,要求个人奋斗和竞争以及自身的发展的行为都是有前提、有目的的。正是出于这种目的,日本的道德教育中着重教育日本人具有禁欲、勤勉、节俭等品质,其中的勤勉是最为重要的。

  勤勉努力可以说是日本人立身出世的基本所在,其中也正体现了协调和竞争的融合性,因此道德教育在这方面花了很大的力气。无论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将努力作为主旨精神,让努力这个词深深地刻在日本人的意识中,时刻鞭策着自己,使之进步。在这样的教育之下的日本人勤勉努力的,所以在人们的印象中日本人都是勤勤恳恳,对于自己的目标都是不懈努力,这种精神是值得人们敬佩的。

  有一点需要关注的是,在日本,国家主义这个深层意义的东西无处不在,努力这种教育也是如此,它的意义不仅仅是要求个体的进步和发展,最重要的是防止个体的落后拖累整个集体和其他成员的进步。就像在一个班集体中有人掉队了或是情绪失常,老师就会鼓励他,帮助他赶上班集体的队伍。这时老师要求学生努力,表面上看是为了学生的进步,当然这一点也不能否认,但是有一点也是肯定的,那就是防止掉队的学生成为班集体的累赘,托了大家的后腿。因此在日本道德教育中每个人的进步很重要,整体的进步更重要,一切都要以整体为前提。

  日本道德教育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日本社会的历史,是在日本现代化的过程中。这个过程中日本人经历了无数的挫折与失败,每个人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最终在传统与现代的抗争中实现了现代化。其实日本社会的历史中同样充满了矛盾性,即使是实现了现代化之后的当今日本也不例外,这些与道德教育的作用和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简单地说,在日本现代化实现的过程中,由于道德教育使努力扎根于日本人的思想中,所以经过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日本人所奉行的由勤勉努力、忠诚献身、节俭等内容组成的精神伦理,成为了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动力。这些都要归功于日本的道德教育。

  不过日本道德教育也给日本社会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在评判日本道德教育历史功过中,首先阐述一下它的“功绩”,日本道德教育的最大功绩就是促进了日本现代化飞速发展,产生如此大效果的原因是道德教育开启了日本人的精神动力,创造了利于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和社会观。这就是日本现代的精神结构和价值观结构,日本人的价值观是一种价值的复合体,是将集团主义与注重个人业绩和实现手段相结合的整体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成了日本现代化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对由分工、投资、科学技术为基本构造组成的现代化社会来说十分重要。而在利用这种价值观的时候,是通过政治体制的力量,把社会转向现代化方向的集团主义路径上。这里所说的集团主义是指日本同族型集团主义,这种结构是在日本原始的自然村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一种包含政治、经济、宗教等在内的社会模式,但是在后来的发展中已经达到了可以超出了这种界限的水平,试图超越血缘关系、地域关系,建立更广阔、更普遍的模式。

  日本道德教育所走的集团主义路径存在一定的问题,那就是如何使社会中的个人关心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如何使社会中的个人将高度的热情投入到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之中,所以日本的道德教育就将本质为个体要为集体服务和奉献的价值观当作教育的重心,逐渐使这种价值观渗透到日本人的意识中,促进了日本现代化精神结构的形成。在日本人具备了对国家和社会发展有贡献能力并抱有高度的热情的时候,就使国家和社会的现代化成为了可能。

  从日本明治维新开始的现代化建设中,日本的道德教育融合性中,同时注重国家主义和立身处世主义的意识构成了日本社会新的精神结构,成为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动力和保证。在巨大精神动力的推动和日本人顽强拼搏、不懈努力的共同作用下实现了日本社会的飞跃,而提供这种强大精神动力的正是道德教育,塑造日本人勤勉努力和顽强不息性格的也是道德教育,所以将日本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归功于日本的道德建设一点也不过分。

  不过在这个“丰功伟绩”光环的背后,也隐藏着日本道德教育的弊端。

  从哲学的观点来说,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日本道德教育有它对社会有利的一面,也必然会有对社会有弊的一面,只是针对不同的事物利弊两方面的比例不同,评判的角度也不同。

  说到日本现代化发展,就一定要说到日本的政治价值,因为无论日本社会发展的哪个阶段,都是以政治为中心,国家主义放在首位的历史过程。在道德教育促进日本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更是如此,所以人们常常都会发现日本的很多东西都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战前时期的日本社会的典型特点,就是日本道德教育与政治保持高度一致,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政治目的向国民的思想中灌输各种国家主义意识,束缚人们的思想,抑制个人主义的发展和成长,所以说在道德教育与政治利益结合在一起的时候,道德教育就是实现政治目的的手段和途径。

  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道德教育就是在国民中宣扬民族主义很强的观点和言论,将国家和民族的意识作为日本人的最高意识,这在某种程度上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明治维新时期虽然对教育体制和结构等进行了改革,但是政治价值优先和政治教育一致的结合这个致命伤依然存在。

  如果教育不同政治分离的话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更不能对政治进行监督和批评,教育失去了对政治的约束作用就会使政治的发展迷失方向,给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造成不良后果。日本的道德教育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在日本赢得了两次战争的胜利,并成功地完成了工业革命之后,日本人就沾沾自喜,自我满足、自我膨胀了,似乎成了国际社会中的强国就可以不受约束了。自负的日本人将之前对日本滞后性的危机意识和自觉认识都抛到了九霄云外,开始独断独行,最终在狂妄得飘飘然的时候摔了个大跟头,当然与政治绑在一起的教育也同样受到了打击。不过不能将日本德育教育失败的原因全部归在日本军国主义时期的极端国家主义思想上,军国主义时期的极端思想其实是此前国家主义积聚爆发的结果。

  很多学者认为日本的道德教育的最大作用是的服务政治,是实现政治目标的工具,而确立价值理性这个重要的教育作用却没有发挥出来。战前也好,战后也好,日本的道德教育始终是同政治价值优先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即便是进行深刻改革之后,这种特性也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只是进行了一些战略调整。

  例如战前的国家战略是成为政治军事大国,战后就调整为实现经济强国的目标,而教育始终都是帮助国家实现这些目标的工具和手段。这种换汤不换药的改变说明,日本道德教育的基本功效依然停留在工具和手段这个层面上,始终无法确立正确的价值理性。日本道德教育中种种违背历史事实的现象,更是教育不健全的铁证。

  认识一个国家和一个社会时,要对道德教育中提倡和隐藏的东西都弄清楚才够全面。纵观日本社会发展的历史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日本道德教育对社会和民众的不良影响,导致了日本心灵的荒废。日本教育的荒废和脱节是从儿童教育开始的,日本的儿童在道德教育中逐渐丧失了自主性,在思想上受各种言论的影响和控制,而且道德教育还脱离了积极的文化内容,成为一种形式。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日本的道德教育脱离了实际,产生了严重的脱节和变形,由于没有鲜活世界提供的“养分”,在这种道德教育下的人就会变得心理扭曲,或者说这种教育本身就是畸形的。按照常规或是原始定律,教育与共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最早的教育是自觉性的教育,人们是在共同生活的过程中受到了教育和启发,以此不断修正自己,但是现在的时代和社会都发生了变化,那种意识形态的教育已经不能实现了。特别是在进入现代工业文明以来,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分离得愈来愈远。教育制度化之后,道德教育几乎就完全脱离了生活,成为孤立的个体。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德育教育逐渐成了封闭化的制度体系。

  日本道德教育方式与日本社会的日益发展已经发出不和谐之音,教改良方在何处,只能靠日本人自己寻找,对症下药。


 

文化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上一篇文化:

  • 下一篇文化: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日本百人寒冬泡冰水 祈新年身体

    日本的“混血”文化与“拿来主

    日本女来中国后被彻底征服 嫁给

    日本女孩冬天穿冬裙露大腿内幕

    各地的女生对爱人们的叫法,日

    16个在日本才能享受到的超人性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