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七日是七夕节。日语念成TANABATA。
TANA的语源是「棚」,HATA的语源是「机」,二者连起来念,HATA要加浊音成BATA,是织女之意。牛郎织女这个悲恋传说,据说缘起于中国太白山汉水。遣唐使于七世纪带回日本后,当时的文化人士皆迷恋上这个罗曼史传说。
七世纪奈良时代末期的《万叶集》里有许多吟咏牛郎织女的和歌;九世纪平安时代的《古今和歌集》里,更有不少歌颂牛郎织女的诗词。
织女今宵会,相逢事不常
明朝离别后,相隔一年长
桨击银河水,闻声恋意浓<
牛郎同织女,今夕喜相逢
(摘自湖南人民出版社,杨烈译《万叶集》)
牛郎织女传说之所以会在日本扎根并衍生成每年定例节日,在于日本古来就有许多关于织女的传说,此外盂兰盆会的祭神仪式也跟织女有关。最有名的传说是「夕鹤」:话说有个庄稼汉,某天偶然救了一只受伤的白鹤,日后白鹤化身为人间女子下嫁给庄稼汉,并每夜躲在房里织布,替丈夫赚了不少钱。可是丈夫不守夫妻间的诺言,偷偷瞧见妻子织布时的白鹤真面目,造成妻子离他远去的结果。实际的祭神仪式则是每逢农历七月的盂兰盆会时,为了迎接神明下凡,必须在远离村落的河边或海边,搭建一栋小屋,让一位未婚处女闭居几天,终日坐在纺织机前嘎嗒嘎嗒地织布。日本的织女,指的正是这位迎接神明的处女。
天上的牛郎织女之间隔有一道银河,地上的织女神明之间也隔有一道河川,因此,中国的传说与日本的祭神仪式一拍即合,衍生为定例节日,流传至现代。
平安时代的七夕节,当天得沐浴七次、用餐七次。再向天星供奉七种食物:桃、梨、茄子、瓜、大豆、干鲍、干鲷,并在楸叶上扎下各七根的金银线针。
十三世纪的室町时代,是在七片楮叶上写下七首和歌,余兴节目是七游:竞赛和歌、扔绣球、下棋、玩花骨牌、贝合(将三百六十个形状优美的蛤蜊贝分成两半,铺在席上,再去找成对的贝壳)、射箭、闻香。
十六世纪以后的江户时代,初期是在供奉台上摆置七个砚台(祈求孩子们学业有成),再将瓜或鲍切成七片各放在七个盘子里,最后点上七个灯笼。末期转变成在竹叶上悬挂写上该年心愿的诗笺,直至今日。
三、四十年前,过旧历七夕节的地方,因为正逢孩子放暑假,而且是全国住在异地的人归乡扫墓时期,七夕节通常也是一家团圆的日子。当天,祖父母们忙着捻纸捻,爸爸赶早到山上砍竹叶,妈妈悠哉游哉地在桌前磨墨,然后一家老少大小用毛笔写下今年的心愿,悬挂在竹叶上,装饰在房内一隅。
二十世纪末的今日,月历上的七夕节是新历,正逢梅雨期。孩子们要上学,父母们要上班,七夕节就只好在学校过。这天,幼儿园生、小学生们,放学时会各自在肩上扛着一把悬挂着一大堆花花绿绿折纸的竹叶回家。折纸上写有孩子们的小小心愿。国中生们则在学校准备的竹叶上,挂下自己的心愿。高中生呢?据说已不玩这种幼齿游戏了。
家中没有小朋友只有小畜牲的我,当然也没准备竹叶,只在晚上抱着喵喵到阳台,仰望着星空许下一个心愿:希望今年家中不管是二脚的或是四脚的,都能无疾无病平安过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