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风俗街(资料图片) 日本新华侨报网1月6日刊发题为《性产业为何“领跑”日本灾后复兴》的署名文章,内容如下: 日本“3.11大地震”过去已经快10个月了,灾区又出现新的景象。当日本各政党无休止的扯皮,灾区各行各业为重建愁眉不展时,有一个行业却笑逐颜开。这就是闻名世界的日本“风俗产业”。日本的“风俗产业”实际上就是“性产业”。 据日本媒体报道,在宫城县、岩手县、福岛县等灾区正规行业缺少女工作人员之际,各条风俗街上却“人才济济”;在各种营业店铺为门可罗雀的窘况忧心忡忡之时,各种风俗店里却人满为患。风俗产业颇有点在灾区“抢地、抢钱、抢男人”的架势。 一位日本记者的实地采访报道称,灾区风俗行业迎来了超过地震之前的超级盛况。如日本东北部最有名的风俗街宫城县仙台市国分町,这里很多风俗店营业额远超地震之前数倍。其中一家店的“妈妈桑”称,地震前,客人都是要找一些年轻貌美,或者徐娘半老独有风韵的“红颜知己”,而那些人老珠黄或金盆洗手退隐江湖的小姐,都只是在店里实在忙不过来时才会临时来应付一下,一般是一个月一到两天,算是挣点外快。可是,大地震以后,这些“歇菜”的女性都成为了主力,其中一家叫“银座”的风俗店,甚至请来了一位已经离开店10年,现在65岁的原来“老妈妈”坐台,令人叹为观止。 百废待兴,在重建道路上艰难前行的地震灾区为何风俗业“一枝独秀”。或许,灾区重建启动、灾民需要抚平伤痛、日本整体经济低迷让灾区的花街柳巷重新繁荣起来。 地震过去近10个月,日本灾区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灾区都如火如荼地开始了灾后重建工作。重建工程中,日本全国各地的建筑工人以及作业人员源源不断地来到灾区。他们主要以男性为主,在灾区除了吃和住,还需要温柔的日本“小姐”们来排遣身心的寂寞。所以,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工作之余涌向了莺歌燕舞的“销魂地”。 再就是男性灾民们。在经历了长达数月四处奔波的避难生活后,很多灾民已经陆续返回家园。地震可以震毁很多东西,却震不掉男性身上的荷尔蒙。避难生活中,由于避难场所众目睽睽,很多男性灾民在吃饱喝足后却发现无法满足某些本能,以致避难场所中还出现过不少男性四处求购成人书刊的尴尬景象。返回家园后,一些灾民欲发泄压抑已久的欲火,因此流连于风俗场所也就不足为奇。不过,有些灾民的情况却有所不同,他们虽然也屡屡光顾风俗店,但却是因为在地震中失去妻子孩子等亲人,不管从生理还是心理上说,这都是值得同情的。 最后,就是不少日本年轻女性奔赴灾区找寻“商机”,以求快速致富。因为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工作不好找,再加上日本文化上的宽容,很多日本女性并不以卖身为耻。日本东京文化研究所2011年对1154名中学女生的职业规划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40种最受欢迎职业中,“陪酒小姐”居第12位,比公务员(第18位)和护士(第22位)更受欢迎。就目前日本形势来看,对于有志于“做小姐”的日本年轻女性来说,比起其它地方,灾区显然“生意”要好做得多。其实,从世界各国发生地震后的情况来看,一些行业率先复兴,出现强劲增长并不是什么特有现象,经济学家称之为“灾难景气”。但像日本这样,在灾区复兴中风俗业“领跑”的情况却实属少见。也许,这就是由于日本特有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原因。(作者蒋丰) |
性产业为何“领跑”日本灾后复兴
文化录入:贯通编辑A 责任编辑:贯通编辑A
相关文章
日本红灯区的中国男人
日本“女性网吧难民”悄然增加 原因揭秘
关于灾难的记忆正在风化
东日本大地震导致灾区家庭暴力频发
日本的震灾志愿者是如何工作的
日本震后复兴缓慢惨景四处可见
日本成人电影公司趁火打劫去灾区找女优
日本灾后重建为何这么慢
日本超3成白领因公接待去过风俗店
日本女教师为何课外兼职风俗娘
日本冈山县推出“风铃电车”盼望灾区早日重建
日本灾区有一半的学校没有避震教学
日本《环境白皮书》呼吁用可再生能源重建灾区
日本京都清水寺一尊用海啸灾区松木雕凿的佛像公开亮相
日本JR让蒸汽机车D51在震灾区亮相
日本已将大地震造成的垃圾总体清理了12.3%
日本地震灾区种植中药推动重建 首先打造当归品牌
日本“骑自行车穿越灾区宣传旅游活动”启动
日本部分灾区解除警戒允许回家
日本研学与地方联手全力支援灾区重建
日本最古老的爵士乐咖啡馆和灾区同行联手重新开业
日本各地支援灾区出新意 鲤鱼旗逆风飘扬祝福东北
“巧克力工厂”不是日本真正的威胁
核事故阴影将笼罩日本数十年
不要忘记日本灾区不要忘记福岛核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