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援助交际中的今不如昔论 桥本隆则/文 作者按:当大家看到樱花树时,只是会联想到樱花盛开的情景,可人们很少会想到樱花凋落的情景,只是记住好的不会记住坏的到哪里都是这样,对于很多今不如昔的记忆或许都是这样得来。 国内网络非常发达,当一个事件发生以后各种舆论如洪水般铺天盖地而来,最后的结论是今不如昔。在记忆中也听到过许多老人在讲:过去的空气如何好,过去的鱼如何新鲜,过去的人如何善良,那么是现在的时代造就了青少年犯罪,这个社会造就了青少年卖淫?问题是如何看待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 16岁的援助交际 日本社会给我的感觉就是没有社会主义名字的社会主义国家,整个国家的平均主义,大锅饭,铁饭碗现象非常严重,大学生毕业的最初工资是19万,每个上班族家庭的收入(除去公司干部以外)大同小异,工资涨幅也是按部就班。直到日本泡沫经济崩溃以后这个社会体制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当整个社会的平均主义被打破时,于是日本社会产生了巨大的贫富差距,也就是所谓的格差社会。其实现在日本的平均主义是战后被美军占领以后的产物,作为民主社会的产物,原来日本大的财阀被命令解体,分隔成若干的小公司或者互不相关的组织,同时当时的日本农业改革又把日本东北部,九州等地的大地主废除,有钱的人都被科以重税,这样原来的财富被重新分配,日本社会成为一个平均财富的平等社会。这场改革不是日本人自己进行,而是在美军的刺刀帮助下才完成了一个全民富有的社会,而美国本身还是一如既往1%的人口掌握着国家60%的财富,而大约有2000万国民还是处于贫困的状态。 日本也有今不如昔的论调,原来的社会如何如何,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都在说:现在的年轻人不怎么样。日本媒体一直在报道所谓的年轻无业者,援助交际等道德败坏,同时又有很多残暴的青年,不经意间起意杀人,那么这些日本上了年纪的人年轻时代是如何的呢?是不是到处和平,到处是活雷锋呢?正好路过古籍书店买了一本日本筑地书馆出版的《战前的少年犯罪》很详细记录了上个世纪40年代的少年犯罪的事实。
![]() 日本现代社会中的援助交际
![]() 日本扑灭援助交际的宣传 从这本书的记录看,当时日本的犯罪率要比现在高的多,很多少年杀人,强奸都是有明确记述,连日本媒体大幅连续报道学校内小学生在学校内杀人也在当时时有发生,还有残杀兄弟与父母的少年不比现在的日本社会少,自杀的人数也是现在的3-4倍,不要说所谓的援助交际了,当时社会贫富相差很大,一般家庭有时吃饭都困难,在家里很困难时家庭就会让女儿出去在村里找一个比较富裕的老头为家里换些粮食或者金钱,其他的年轻的女子去京都,江户的风俗街去买身赚钱更是比比皆是,决不是当时的道德水准要比现在高很多,所以,对于青少年的自我自身的培养,以及伦理道德培养到那个时代都是一个关键。日本青少年犯罪最多时期是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整个犯罪率是现在4-5倍还多。但是现在的情况与当时不同,当时这么多的青少年犯罪也没有看到像现在这样要求严惩少年犯的呼声与舆论这么强烈。换句话讲当时的人都把青少年的一些出轨举动看作一个可容忍的范围,以前的日本给与青少年很多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自由成长,有的或许会成为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也有一部分人成为街头的犯罪者,社会对于青少年的出轨很宽容。旧时代的日本,可以集合起当地所有的年轻人去外地杀人,并且这件事情还被传为佳话,到了现在这些都被人忘记,大家都觉得是以前的时代很好。这个好比大家看到樱花树时,只是会联想到樱花盛开的情景,可人们很少会想到樱花凋落的情景,只是记住好的不会记住坏的到哪里都是这样,对于很多今不如昔的记忆或许都是这样得来。 |
桥本隆则:日本援助交际的前世与今生
文化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相关文章
在日本,75岁才能领到养老金?
拼命工作依然穷?日本纪录片“穷忙族”引网友热议
徐伟信:丑闻折射日本企业文化背面
日本文明养狗的启示
日本“孤独死”背后的“不婚主义”
看日本企业如何解决职工子女入托难:探访丰田幼儿园
“奶爸”过时了?日本社会不断涌现“反奶爸势力”
“介护保险制度”——日本社会养老的缓兵之计
日本企业偏爱有经验求职者 助长员工跳槽风气
日本殡葬新风俗:火葬场不堪重负 遗体被送到宾馆
日本有家“上错菜的餐馆”
团扇折射日本手工业的困境与希望
智能养老在日本
日本2016年新生儿跌破100万,日本人会越来越少吗?
评论:日本女性难破职场“天花板”
从奔放到内向,日本怎么了
宇宙葬礼、流星追悼:日本人身后事大有门道
日本超三成女员工遭职场性骚扰 大多选择隐忍
日本文化的那些事儿:日本学生制服
30多年过去,“日本模式”还管用吗?
日本“春运”压力为何不大
日本隐形“贱民”近300万 世代从事“不洁”工作
中国青年眼中的真实日本到底什么样
日本新式灵堂如科幻世界 系少子化社会产物
日本扭曲现象:低保户实际收入高于普通工薪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