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日本之前,我知道的日本知名大学寥寥无几,也就是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大阪大学、京都大学、一桥大学、上智大学、东北大学等等,可能都没有十个。连我这次访日所在的大名鼎鼎的庆应大学,都似乎很少耳闻,让我在庆应大学拿到博士学位的同事痛心疾首,也让自己抱愧孤陋寡闻。
在日本参加各种研讨会,人们最热衷的是交换名片,看着那名片上无数陌生的大学名字,真让人弄不清日本到底有多少大学。一查资料,好家伙,日本共有700多所大学,日本的人口是中国的十分之一,比中国一个人口大省的人口多不了多少,但平均约每18万人就有一所大学,而中国一共有约2 500多所大学,平均每50万人有一所大学。所以尽管日本在发达国家中大学入学考试的竞争是最激烈的,日本人用“战争”来形容竞争的程度,但比起中国来还是望尘莫及,中国大学的入学考试竞争不仅是激烈,淘汰率简直是有点“残酷”。
面对中国近几年的大学扩招,中国的一些所谓“教育研究”人士认为中国的大学生太多了,觉得大学扩招只是培养了一些新型知识失业者,中国根本不需要那么多大学生,大学生还不如低薪的打工仔好找工作等等,真是奇谈怪论。中国是存在就业紧张的情况,但同时又缺乏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市场的需求自然会调整大学生的求职要求,在发达国家里暂时找不到工作的博士、硕士到处都有,但还没有听说因此就要人为缩减教育的呼声。过去中国县中学的教师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的,现在有几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愿意到县中学去教书?
中国要达到日本每18万人拥有1所大学的水平,还要再建3 700多所大学,而要达到美国2.7亿人口就有4 000多所大学的水平,还要再建20 000所大学。
中国人喜欢与发达国家比的就是GDP,全国的关注点都在GDP的增长率上,好像有了GDP就一有百有似的,好像GDP不是结果而是原因。不是说GDP不重要,但GDP是一个很有局限性的指标,很多差距光看GDP是反映不出来的。中国目前的大学毕业生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大学生还是高文化水平的符号,一个农业县里如果出一个考上北大或清华的学生,与过去得了状元一样风光,县长都要出来接见。中国现在大学生的毛入学率仅在15%左右,而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均在50%以上,美国更高达82%,韩国、印度、菲律宾也在30%左右。目前中国总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人数比例只有5%,但在日本是23%,而在美国是35%。这是比GDP更深层的差距,也是导致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
日本的近代教育,是早在19世纪70年代初叶“明治维新”时就奠立了,当时日本立法实行全民教育,要求消除文盲。所以现在的日本的老年人中很少有文盲。如果到那些免费开放的社区公共图书馆去看看,那里的老年人像定时上班一样,天天去图书馆津津有味地看书,而在中国退休的一般人群中,到处是一片打麻将的声音。
日本现在的高等教育,由99所国立大学、76所公立大学和526所私立大学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国立大学和公立大学的区别是,前者的经费来自中央财政,而后者是依赖于地方财政。大学根据经费和师资,形成了一个高等教育的巍峨宝塔,一般认为,东京大学是这座宝塔中当之无愧的塔尖。
在日本,大学教师的收入属于中上水平,一般大学教授的月薪在50多万日元,但日本每年有高达五个月的奖金,所以工薪加奖金,大学教授的年收入可以上千万日元,大概相当于70多万元人民币,副教授的年收入,也可以达到40万—50万元人民币。不过大学教授的社会地位远比他们在社会上的收入等级高。有一次坐一位东京大学教授的私车去见朋友,到的时候已经略超约定的时间,我们没顾上看标示,找了个空的地方就停车了,等回来时正有警察在开违规罚款单,但教授说了一声“我是东京大学的教授”就令警察肃然起敬,教授开车就走,头也不回,警察一声不吭。
东京大学创建于1877年,曾是日本的“帝国大学”之首。所谓“帝国大学”,是根据明治维新时期的“帝国大学令”,模仿欧洲大学组建的学术和教学一体的理、工、文、医综合大学。到20世纪初期,日本共有东京、京都、东北、九州和北海道五所帝国大学,当时汉城的京城帝国大学被算为第六所帝国大学,台北帝国大学则是第七所。建立帝国大学的宗旨是为明治维新的文明开化、殖产兴业和富国强兵改革服务,“育就国家需要之才”,所以“帝国大学令”的第一条就是:“以攻研国家进展所必要之学理及有关应用之蕴奥为目的,以陶冶学徒之人格,涵养国家思想为使命。”
帝国大学的两项制度成为后来日本大学的制度遗产:一是讲座制,讲授学术性强的专业课程,而不是一般的传授知识,这使得“大学的目的是学术研究而不是教育”至今仍是日本一流大学的标杆,并在教授中普遍存在“研究至上主义”;二是教授会制,它使大学成为相对自治的学术领地,为了学术的自由,教授像法官和公务员一样,也享受终生任职和大锅饭。
日本历史上也有重视教育的传统,有一个在日本很流行的“大米表”的故事。“表”是日本古代的粮食重量单位,一表粮食约60公斤。故事说日本古时东北地区有一个小诸侯国,非常贫穷,国民常常要受饥饿的折磨,皇帝赐给他们100表大米,番王召集大家商量怎样分配大米,但大家的一致意见是,不要分了,把大米换成钱资助孩子们读书,因为这些大米都吃了就是100表,但是助学却可以变成100万表。
[1] [2] [3] 下一页 尾页